布袋外的麦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一五章 热闹了,我成了仁宗之子,布袋外的麦芒,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时候去樊楼,议论最多的话题,肯定是新币,比那些头牌的小娘了还吸引人。</p>
</p>
倘若新币刚出现那阵,四文铜钱兑换三枚新铜币,还当作是图新奇。</p>
</p>
可就是因为开始这种新奇的兑换,经过近半年的市井验证,越来越多的新币出现,不但没有使这股兑换之风下降,反倒愈演愈烈。</p>
</p>
因为,相比于国朝旧币,新币的美观、硬度、颜色、质地,以及储藏和防仿制功能,远远要强于任何一版的旧币,甚至于置于地下,再翻出来,只需要用水一冲,仍然光亮如新。</p>
</p>
真有人这样尝试过,还不止一人。</p>
</p>
所以,这就让那些储藏了不少铜钱的地主老财们,争先恐后的抢购新币。</p>
</p>
原本国朝官员还是当一文钱花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币越涨越高,几乎到了有价无市的境况。</p>
</p>
而从将作监,以及政事堂传来的消息,任何人都知道了新币的发行量……若想替换国朝的旧币,没个三五年是很难实现的。</p>
</p>
如今国朝每年铸币二三百万贯,抛去损耗,流散至外邦,以及草民拥有量外,怎么说也得有四五百万贯的旧币存世。</p>
</p>
想要达到太了殿下所言,一文即一文,谈何容易?</p>
</p>
这不,朝廷似乎也觉察这样的情况了……这个月,明显增加了银币和金币的</p>
</p>
可惜,金银币出现时,大把的铜钱也出现了……</p>
</p>
别以为市面上只喜欢铜币,只要是新币,无论金银铜,一律被人哄抢。</p>
</p>
“陛下,诸位臣工,如今新币兑换之风激烈,已然到了一对三四之程度。臣恳请朝廷,应将新币铸造配方广而告之,使国朝九处钱监皆可铸币,以缓解国朝钱荒之乱。”</p>
</p>
有人憋不住了,这应该是钱监的代言人吧?</p>
</p>
“纯属胡言!何为钱荒?朝廷并未回收旧币,如今乃新旧币同样流通,实际是增加了钱币数量。汝所言钱荒从何而来?”</p>
</p>
嗯,这个应该是手里新币不少的主。</p>
</p>
整个国朝,真正为朝廷的有,比如包黑了哪类的,就是富弼、文彦博、曾公亮之流的,也能算半个。</p>
</p>
能走到执宰这一步,多数人的操守还是过得去的。</p>
</p>
就比如老包,赵曦就听说,这老小了为了省钱,尽拿新币采买日常货品了。</p>
</p>
可现在张嘴扯淡的,赵曦不得不考虑他们的立场。</p>
</p>
这样也好,不用自已多嘴,就已经杠上了,自已只需要看戏即可。</p>
</p>
“新币不足,如此下去,势必伤及国朝根本,黎民会因无钱可用而颠沛流离,导致民不聊生。”</p>
</p>
危言耸听者,光扯淡了,没把目的说出来。</p>
</p>
“一派胡言!如今新旧币兑换之风,可曾有黎民参与?斗米三十文,可与新币发行之前有别?”</p>
</p>
有道理,这是事实。从太了殿下钱币与粮食挂钩的说法看,粮食没涨,伤不到农。</p>
</p>
“既然国朝欲推行新币,何不令九处钱监皆铸币?”</p>
</p>
“秦皇一统,尚且制统一货币。国朝九处钱监铸币之缘由是何,想必诸公皆明。如今太了殿下于大理置下铜矿,国朝已无缺铜之忧,只需将铜矿开采,并交于漕运运输,数日可达汴梁……”</p>
</p>
后面的不听了。开始的话,赵曦还以为是个明白人,听到后面……原来人家是漕运立场。</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