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踏高枝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十章 红衣大炮的实际效用,重振皇明从天启开始,鹤踏高枝折,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其实岳讬单枪匹马奔出来的时候,袁崇焕压根没认出他是岳讬。
一来他没见过岳讬,后世留下的画像不足以让袁崇焕在现实中认出他。
二来就是天启年间的八旗盔甲还没有像后世留下来的文物那般泾渭分明、尊卑有别。
袁崇焕乍一看,还真看不出范文程和岳讬身上的盔甲有什么重大区别。
甲胄都是红底镶白边的棉甲,属于镶红旗特色,盔帽都是表面髹漆,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最上头顶一根光秃秃的铁针。
再加上护领、护颈及护耳把脑袋一围,连脑后的辫子都见不着,正面看上去,两人几乎长得一色一样。
假设这时候拿故宫里留下来的那些画像一比照,就会发现明末到处都是这种面目模糊的脸。
最先认出岳讬的是一直趴在墙边喊话的朱梅,他是在岳讬用蒙语开腔自述出生年月的时候认出岳讬的。
他一认出岳讬就终止了与范文程的对骂,别过身来又惊又喜地对袁崇焕道,“袁臬台!这是岳讬!咱们把镶红旗旗主都给骂出来了!”
左辅一听,跟着激动了起来,“袁臬台!开炮罢!倘或咱们能打死一个镶红旗旗主,正可以狠狠挫一挫鞑子的锐气!”
朱梅附和道,“要是咱们能割下岳讬的脑袋来,陛下定然圣心大悦,重重厚赏我关宁将士,连那魏阉也再没有话说。”
在这一瞬间,袁崇焕的心中油然而生了一种要改变历史的终极使命感。
穿越了不到一个月就打死了镶红旗旗主,这简直就是爽文男主的剧情设定,还是明末杀鞑子版的抗日神剧式爽文。
不过这种感觉只持续了短短一瞬,袁崇焕就发现了不对劲。
岳讬在历史上是皇太极登基的重要支持者之一,如果岳讬死在了宁远城下,那连带皇太极登基的历史或许也要被改变了。
而这一段历史当真有这么容易被改变吗?
如果皇太极没有登基,没有进行亲汉派的那些改革,后金政权当真会像现代预测的那样自行崩溃吗?
抑或是,即使皇太极没有登基,满清依旧能入关取代朱明。
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少了亲汉派作缓冲的后金,在辽东屠杀起汉人依旧肆无忌惮,辽东的汉人百姓没了皇太极,反而过得比历史上更加糟糕了。
袁崇焕心想,用辽东百姓的民不聊生,换一个大明王朝的苟延残喘,当真值得吗?
徐敷奏见袁崇焕在这当口走了神,赶忙上前一步,抓住袁崇焕的手道,“袁臬台!开炮罢!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那女人一般的手扣覆在袁崇焕的手掌上,此时竟然无比有力,连指骨关节都透出一股子坚定刚毅。
袁崇焕被徐敷奏少有的雄性气魄给唤回了神,他将手一抽,又往旁边一挥,大声命令道,“好!朝城下那二人开炮!”
袁崇焕吼完这一声后,觉得无比振奋,全身充满了力量。
不料几秒钟过去后,预想之中的炮响声却并没有出现。
袁崇焕向城下瞥了一眼,见到范文程正在与岳讬窸窸窣窣地议论着什么,赶紧去看炮手那里出了什么状况,“这大炮难道发射不出去吗?要不要找彭簪古来瞧瞧?”
炮手是闽南人,一见袁崇焕过来,紧张地连方言都冒出来了,“袁臬台,您别动,这洋人的炮难碍刁研得很,我这正装填火药呢,这要是炸膛了可不是开玩笑的!”
袁崇焕愣了一下,这才想起明末的红衣大炮是“前膛炮”,而非近现代战争普遍应用的“后膛炮”。
因此操作红衣大炮的过程相较后世而言比较繁琐,炮手需要先从炮口装填火药,再用木棍压实,然后再把炮弹放入膛内,点燃引信。
袁崇焕踱了回来,大惑不解地道,“同样是洋人的炮,我记得佛郎机就不必这样费事。”
这确实是事实,佛郎机是标准的炮尾装填的后膛子母铳火炮,其采用的后膛装弹技术,是利用铁楔子固定子炮,可以提前进行装填。
左辅道,“佛郎机比较容易炸,而且射程没这红衣大炮远。”
朱梅道,“神宗皇帝在的时候,洋人那儿有两个国家打海战,装备佛郎机的那方舰队没赢,后来洋人就都用上现在这种炮了。”
袁崇焕道,“打海战的这两个国家,是英国和西班牙罢?”
朱梅道,“具体那洋名我也说不清楚,反正其中有一个国家当时是女主当政。”
袁崇焕心想,那指的确实就是发生在万历年间的“英西海战”了。
装备了大量佛郎机炮的西班牙战舰败给了几乎全装备了新型前膛加农炮的英军战舰。
所谓“女主当政”,大概就是伊丽莎白一世。
袁崇焕又问道,“那为何佛郎机容易炸呢?”
左辅道,“因为漏气嘛,这火炮用的铁管它不严实。”
袁崇焕一下子懂了,说白了就是金属冶炼技术还没发展到位,气密性封闭不佳,后装炮的闭锁问题无法解决。
倘或要进一步提高火炮威力,就必须提高膛压,使用后端封闭的前膛炮,所以这一时期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都将前膛炮视为先进科技。
朱梅道,“本来为了防止炸膛,这炮身上头都是要加铁箍的,当年戚少保研发的虎蹲炮就加了五道铁箍,后来还增加到了七道,就是这洋人的炮传进来之后,铁箍就碍事儿了,改加装准星和准门了。”
袁崇焕点了点头,浇筑铁箍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膛压过大,导致铳炮炸裂,所以铁箍越多,铳炮就越坚固耐久。
但是这种铁箍一道道地浇筑上去也同样妨碍视野,难以瞄准,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火炮便大多不再安装铁箍,而是改为尽力改进膛管。
其一是增加膛壁厚度,增加炮膛的牢固程度。
其二则是对炮膛表面进行打磨,直到光滑,避免炮膛因各处受力不均而导致的火气四窜。
倘或炮膛光滑,火气便仅向炮口方向用力,炮膛各处受到压力小,则不易炸膛。
袁崇焕一面这样想着,一面便踱到了一处闲置的大炮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