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方孝孺也配写史?
见月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40章 方孝孺也配写史?,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见月明,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340章方孝孺也配写史?</p>
看到那密密麻麻的笔记,方孝孺却并不觉得意外,有的只是兴奋。</p>
唯物学本就是陈景恪最先提出来的,他对这方面自然非常了解。</p>
甚至不排除他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唯物学思想,只是出于某些原因没有拿出来。</p>
他能写出这些心得,才是正常的。</p>
不写,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不想给意见。</p>
方孝孺刚把书写成,就迫不及待的送给陈景恪。</p>
并不是为了炫耀什么的,而是真的希望得到指点。</p>
怎么说呢。</p>
陷入瓶颈的,又何止是陈景恪一个人。</p>
他方孝孺也同样陷入了瓶颈,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p>
正常来说,通过学习积累实现质变,是最常用的办法。</p>
但那是没办法的办法。</p>
有捷径可走,为何要用笨办法?</p>
陈景恪无疑就是他的捷径。</p>
事实再一次证明,他的想法没有错,陈景恪对唯物学确实有着一套自己的认识。</p>
接过笔记,他就迫不及待的翻看起来,越看就越是激动。</p>
“好,好,好……精彩……景恪不愧是你啊……”</p>
看着看着,他突然发现后面没了,心中急的和猫爪子挠的一样:</p>
“后面呢?”</p>
陈景恪无语道:“这书到我手里才几天,刚刚研究到这里。”</p>
方孝孺这才反应过来,恋恋不舍的将笔记放下:</p>
“哎,早知道,我就早点将书写出来给你送过来了。”</p>
陈景恪笑道:“现在也不算晚,有很多地方我也一知半解,正好你回来了,给我讲一讲吧。”</p>
方孝孺颔首道:“我也有很多疑问想向你请教……”</p>
于是,两人就各自将自己的疑问提出,另一个人做问答。</p>
叶云流很知机的找来笔墨开始记录,这可都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必须要记好了。</p>
放在洪武十五年刚入宫那会儿,陈景恪是绝不敢如此深入的,和他探讨学问的。</p>
无他,底蕴不够怕露底。</p>
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他的短板也渐渐补了上来。</p>
再加上超越时代的见识,完全能和方孝孺论道而不落下风。</p>
这种探讨,不只是对方孝孺有帮助,陈景恪自己也收获匪浅。</p>
尤其是关于如何用华夏文化重新解释唯物学,他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p>
这种理解反馈到大同世界的架构上,让他产生了很多想法,之前的瓶颈松动了许多。</p>
当然,他们也没忘记那三百多朝鲜国学子。</p>
方孝孺抽空回去正式成立了书院。</p>
名字很简单,伊水洛水各取一字,伊洛书院。</p>
表面看很正常,然而陈景恪却看出了其中的内涵。</p>
宋朝理学大家程颐,曾经在洛阳建立过一所书院,名为伊川书院。</p>
所以伊洛地区还有个‘理学名区’的美誉。</p>
方孝孺在这里建书院,还取名叫伊洛书院,无异于骑脸输出。</p>
或者说,他自己有没有这重意思并不重要。</p>
别人看到这個名字,是定然会多想的。</p>
以他的智慧,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p>
明知会被误会还要用这个名字,要说他不是故意的鬼都不信。</p>
对此陈景恪只是笑了笑,假装什么都不知道。</p>
开玩笑,培养方孝孺的目的就是分裂儒家,打击理学的地位。</p>
方孝孺这么积极主动,正是他想要看到的,怎么可能会反对。</p>
书院建好之后,那群朝鲜学子就开始摩拳擦掌,迫不及待的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p>
然而方孝孺却让他们先熟悉一下环境,适应大明的生活。</p>
如果有族人迁徙到大明的,也可以试着联络一下。</p>
这么做,还真不是敷衍他们。</p>
事实上大明收复朝鲜后,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移民。</p>
尤其是权贵、官僚和读书人阶层,更是被半强制的迁徙了很大一部分力量过来。</p>
可以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戚被迁徙到大明居住。</p>
现在他们到大明来游学,还真有必要和族人联系一下。</p>
但很显然,这并不能安抚住那群朝鲜学子,他们依然希望方孝孺赶紧站出来打响第一枪。</p>
方孝孺只能告诉他们,唯物学还有缺陷,现在正和陈景恪一起研究完善。</p>
这一下,这群朝鲜学子不愿意了。</p>
唯物学可是他们的骄傲,还没出场就被阻击了,怎么可能。</p>
方孝孺倒也没有隐瞒,直接告诉他们,他发现唯物学本就是受到陈景恪的影响。</p>
现在小有所成,自然要和对方讨论,被对方发现缺陷也是很正常的。</p>
直到此时,跟随而来的那二十名学者,才想起方孝孺之前确实说过,他入门唯物学是被别人开的光。</p>
但这个解释,依然无法让朝鲜学子们接受。</p>
尤其是当他们得知,陈景恪今年才二十岁,更是无法接受。</p>
换成一个七八十岁,甚至四五十岁的大儒,他们都能理解。</p>
六七年前陈景恪才十二三岁,怎么给方孝孺开光?</p>
就算是天才,那也要有个限度吧。</p>
当然,他们听说过陈景恪的大名。</p>
被很多人誉为亘古第一天才,参与设计了大明的各项制度变革。</p>
但那只是政治智慧,做学问是不一样的。</p>
十二三岁就能悟出唯物学,这怎么可能。</p>
关键是,如果他真的懂为何不发表相关文章?反而要把功劳让给别人?</p>
方孝孺无奈,只能找陈景恪商量办法。</p>
陈景恪一听,这好办。</p>
跟随你一起来的除了三百学子,还有二十名学者。</p>
让那二十名学者轮流过来旁听就行了。</p>
方孝孺大喜,立即去安排旁听事宜。</p>
其实这也是他的本意,让人来旁听是最好的办法。</p>
可是,旁听论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p>
在讨论的时候,都会拿出真才实学,会暴露真正的学问。</p>
很多人并不希望被太多人旁听,尤其是被外人旁听。</p>
方孝孺知道陈景恪不是藏私之人。</p>
但人家大度是人家的事情,你拿着别的大度当理所应当,那就是不会做人。</p>
所以,他不能直接提这个建议,只能旁敲侧击的去问。</p>
事情也确实如他所料,陈景恪并不在乎这些,直接就决定让人来旁听。</p>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p>
先是来了五个朝鲜学者旁听,一天下来五人彻底心服口服。</p>
他们回去将所见所闻告诉其他人,却依然无法让众人相信。</p>
第二天又换了五个人,结果还是一样。</p>
这些旁听的人还做了笔记,学子们发现,之前需要师长手把手教才能理解的知识点。</p>
自己竟然能通过笔记自学了。</p>
这意味着什么,他们自然明白。</p>
至此,这群来自朝鲜的读书人彻底服气。</p>
之前因为唯物学生出的那一点骄傲情绪,也被打的消散一空。</p>
果然不愧是中央天朝,人才辈出。</p>
如此妖孽般的天才,也只有天朝才能出现了吧。</p>
之后这些人就老实了,开始潜心学习,再也不提打出一片天地的事儿。</p>
不过他们也联名请求,希望准许他们派人每天去旁听。</p>
陈景恪自然没意见,不过在之后的探讨中,他绝口不提大同世界的事情。</p>
眼下这算是大明的最高机密,知道的人两只手都能数得过来。</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