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团队力量
见月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4章 团队力量,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见月明,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274章团队力量
听完徐达的分析,陈景恪暗暗点头。
能做到军方第一人的,果然不是那种只会打仗不懂政治的人。
朱元璋看了看众人,说道:“天德的分析很透彻也很全面,诸位可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众人都摇摇头,让他们补充意见,那不是强人所难吗。
术业有专攻,让他们讨论打仗问题,他们一个比一个有想法。
“如此,就可以始终保证,大明有足够的军队,又不影响战斗力。”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请您用浏览器来访问!
“我们借着方才魏国公的总结往下说……”
“让他们加入预备役,由地方预备役系统管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这种人是无法长期执掌国家的。
陈景恪并没有发现众人目光的不同,见朱元璋将球踢给自己,毫不犹豫的就接住了:
朱雄英察觉到了他的心情,安慰道:
“皇爷爷不用着急,国之大事需要仔细思考,大家不可能这么快就有主意的。”
之前他们只听说过,国家大政方针皆出自陈景恪之手。
“就别卖关子了,直接说吧。”
众人皆深以为然,地痞囚犯当兵,那肯定是练不出好兵的,还会败坏军队的声誉。
陈景恪看着你一言我一语的众人,心中不禁想到,这些人果然是有想法的。
他希望这群老兄弟能给他出主意,大家一起来完善制度。
陈景恪也想不出比这更合适的方法,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数一数之前大一统王朝的创业团队,核心班底基本都是世代公卿的权贵构成。
刘秀的团队就更不用提了,就是豪族世家组成的。
朱元璋呢?
“至于退役制,其实也并不麻烦,我们只要了解哪些人需要退役就可以了。”
晋朝司马氏、隋唐杨李、宋朝赵家,都是世家大族出身。
冯胜见他也支持,且给予了如此高的评价,心中的担忧尽去。
朱元璋心下很是失望,将目光看向徐达和朱标,期望他们能给出一些建议。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能体会到朱元璋的无奈。
朱元璋希望的是,这一次大家群策群力,尽可能改的完善一点,至少五十年不用大动。
到了这个时候,他只能靠自己。
如果以前没有退役加入预备役制度,又有多少人能凭空想到这一策略呢?
被众人夸奖,朱雄英表现的非常谦虚,再次获得了众人的夸赞。
陈景恪心中却不停地嘀咕,这家伙是真会装,心里不知道多得意呢。
“景恪,你觉得如何?”
“兵源不足的时候,就征募结合,甚至直接转为征兵制。”
陈景恪也赞道:“宋国公所言与我不谋而合,征募结合确实是良策。”
大家其实都不希望军队大规模退役,说来说去也就是老弱病残可以退役,有些滑头实在不好管的退役。
听到最后这一句话,却让众人眼前一亮。
这就意味着,即便是有漏洞的政策,也同样被继承使用了。
要说他们完全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以前他们还将陈景恪,视为可堪造就的晚辈,现在已经彻底将他当做同等级别的人对待了。
建国二十二年,三改军制,这是什么概念?
军队是国家稳定的基石,频繁改动军制,即便是往好的方向改,也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
还有这个一肚子主意的谋士在。
考虑到未来大明的疆域会非常广阔,轮换会变得很麻烦。
“退役之后也简单,让他们加入预备役就可以了。”
更让人无奈的来了,他的继承人方面也出了问题。
不是利用皇帝的宠信,也没有什么花言巧语。
傅有德有所思的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采用征兵制,每年从预备役中强制征募一部分人参军。”
“光武帝也面临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接下来大明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陈景恪也不禁点头,对于现代人来说,退役自动进入预备役,这不是常识吗。
“预备役我们已经准备去做了,到时候兵源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人不是万能的,靠朱元璋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一個国家的制度建设的。
而且学的还都是行军打仗方面的知识,对国家制度方面属实无能为力。
然而两人就算再聪明,也不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就想出解决的办法。
虽然咱有很多缺陷不足,可咱有好儿子和乖孙子啊。
汤和开口说道:“百姓不肯当兵,是嫌当兵地位太低粮饷太少,提高军队待遇定能有所改善。”
明朝的开国团队,那是真正草根出身。
文官集团倒是有不少这方面的人才,比如明初的基本制度就是李善长制定的。
平均三到五年轮换一次,轮休时间根据服役时间决定,一般是两三年左右。
找这些人问计,倒不是不信任陈景恪了。
“首先是老弱病残,其次是军中的滑头……”
眼下的情形,就是他无奈的印证。
比起其他君主,咱的情况已经够好的了,还有什么可失望的呢。
说到退役制度的时候,大家就有了分歧。
新朝建立之后,他们能迅速的制定一套可行的制度。
他信任的人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有这方面能力的人他不敢相信。
他目光看向陈景恪。
“轮换制度也不难,大不了照搬前朝,军中服役三年休息一年或者两年。”
轮换分为两种,一种是边军和禁军轮换,还有一种是一定期限内回家过正常人的生活。
“只不过参军后不再给军士授田,而是支付军饷,诸位以为如何?”
“所以我们当以募兵为主,如果能募到足够的数量,那最好不过。”
但不管是哪个原因吧,他们最终都选择了不发一言。
想到这里,他心情好转过来:
今日终于亲眼目睹了全过程。
徐达、常遇春、冯胜、傅有德这些人有天赋吗?
肯定是有的,还都是人中翘楚。
李渊有李世民李治接续政策。
大明的制度直到仁宣时期才初步固定下来。
然后就没有了。
“王朝初期人少地多,百姓基本都能分到田地,在本就缺少劳动力的时期,又有多少人愿意当兵呢?”
见有人挑大梁,其他人也终于肯开口说出自己的建议了。
“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士兵退役后,失去了约束会成为地方的隐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