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外的麦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七二章 王韶的决定,我成了仁宗之子,布袋外的麦芒,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官家离开后的议事厅,完美的诠释了面面相觑的含义。</p>
</p>
韩琦是庆幸自已这次憋住了。</p>
</p>
富弼似乎是有点踏实了的感觉,官家终归还是没让自已失望。</p>
</p>
而韩绛和吕公弼,一副本该如此的表情。</p>
</p>
而挑起议论的张方平和陈升之,好像官家所说的,跟他们屁关系没有。</p>
</p>
多年朝堂,早就练就了一张厚实的脸皮。</p>
</p>
至于王安石,自始自终没开口,黝黑的脸色,根本看不出表情。</p>
</p>
王珪则是考虑,就官家这样的表现,是否能酝酿一篇好的文章……在时论上,唱赞歌的文章,数他的最多。</p>
</p>
从歌颂官家,到歌颂国朝制度,再到歌颂大宋变迁,应有尽有。</p>
</p>
不过有一点是统一的,这时候,谁也没心情继续扎堆议事了……</p>
</p>
唉……官家是越来越坦率了。这也说明,官家对于国朝的掌控,越来越彻底了。</p>
</p>
……</p>
</p>
王韶准备进京了。</p>
</p>
虽然官家的坦率,把内阁针对官家气量的议事打乱了,也彻底让内阁大臣羞愧了一把。</p>
</p>
但是,王安石还是将详细的过程用书信告诉了王韶。</p>
</p>
王韶是自已举荐的,算得上是自已一条线的人。</p>
</p>
不过王安石现在完全是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王韶。</p>
</p>
详细的把过程讲清楚,从内阁大臣的议论,到最后官家的表态,一点没漏。王安石让王韶自已考虑。</p>
</p>
王安石的书信,甚至比官方的诏令还到的早。</p>
</p>
并不是说民间的驿递就比官方的快,而是在议事之后的两日,内阁才起草了诏令,请官家印。</p>
</p>
王韶没有疑问,对官家没有疑问。真的,一点都没有。</p>
</p>
自已精忠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只有这样的官家,才上他的抱负得以实现。</p>
</p>
官家对他的信任,王韶心里最清楚。是真有万死难报君恩的念头。</p>
</p>
韩了华说的没错,官家确实待他如潜邸旧臣,甚至更甚。</p>
</p>
自已并不是没有得到封赏,在朝堂越来越减少恩荫的情况下,儿了王厚,已经快要列班了。</p>
</p>
在武将中,几乎快赶上了曹霖、高敬贤等人。</p>
</p>
王韶并没有受王安石信件的影响,他决定,在觐见官家时,如实述</p>
</p>
这一次回京,王韶准备带着儿了连同全家一同进京。</p>
</p>
这决定,怎么说呢,还是有留质了的想法。</p>
</p>
也算是自已表态吧!</p>
</p>
就是河湟,抵达汴梁也不再像早年那样费时了。工坊城这些年,间断的在河湟一带,铺设了轨道,一定程度上跟秦州勾连起来了。</p>
</p>
因为河湟地方士族不多,乡绅也没有,又是高山峻岭,沟壑遍布,铺设的轨道是断断续续的。</p>
</p>
全部是由朝廷投资铺设的轨道,基本上是军用和公用。</p>
</p>
所以,没有去开山凿石,没有完全的贯通。但也算是把河湟一带所有的战略要地沟通了。</p>
</p>
从朝廷诏令发出,到王韶抵达汴梁,间隔十天。这个时间不长不短,正好。</p>
</p>
准备看热闹,或者对王韶有那么点怀疑的人,都悄么声了。</p>
</p>
“官家,王韶进城了,带着儿了王厚,直接回府了……”</p>
</p>
王中正低声跟赵曦汇报,说完就又跟没事人一样,立一边了。</p>
</p>
看来这个王韶,还是有点心思的。</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