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外的麦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三二章 谁告诉朕怎么回事,我成了仁宗之子,布袋外的麦芒,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p>
赵曦从来不担心役兵法的实行。</p>
</p>
怎么说呢,自已执政十几年,从来没有征发过劳役,在国朝的了民心里,为朝廷服役是应当应分的。</p>
</p>
也就是说,百姓心里都积攒着劳役。</p>
</p>
服兵役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可以因服兵役而免除所有劳役。</p>
</p>
况且,自古百姓习惯屈服于朝令。对于如今国朝海晏河清的局面,没有多少有反抗兵役的想法。</p>
</p>
赵曦对内阁大臣的三言两语,说是裁决,更是为内阁提供一种思路…换个角度想问题。</p>
</p>
倘若朝廷将拒绝服兵役的惩罚提前,把服兵役的好处置后,征兵事务不会有任何意外。</p>
</p>
果不其然,赵曦在浏览地方抵报时,看到了地方关于征兵的公告,果然首先提到是拒绝服兵役的惩处,然后才是服兵役的好处。这就是朝三慕四的来历。当好处特别显著时,就应该把好处摆前头,让人被巨大利益砸晕,忘记可能存在的损害。如果新旧好处对比不是太明显时,就需要先把惩罚提前,再提有利的方面,用前后落差来促成事情。</p>
</p>
施政的智慧,在当朝的臣工中从来不缺乏,只是习惯懒惰而已。</p>
</p>
因为三级决策制让朝政趋向合理,内阁大臣的能力也是一时之选,赵曦在一定程度上能从琐碎的政务中脱开,非过分的处理意见,赵曦也很少改变内阁大臣的处置建议。所以,作为君王的他,倒是有了些许闲时间。</p>
</p>
从上一次赵曦要求收集各地抵报开始,秘书处就承担了这事。赵曦在闲暇时会浏览一下地方抵报。</p>
</p>
成都府的抵报开辟了一栏专版,叫针砭时论。国朝各地州府郡县都有类似的专版,有点学国朝内参的意思。</p>
</p>
今天赵曦却看到了关于陈述阆州轨道马车资费方面的文章</p>
</p>
“中正,宣李诫、申天赐以及监察衙门的范纯仁和蔡确进殿!把市易寺的吕惠卿也叫来!”</p>
</p>
王中正懵懵的。多久了,没见官家有过这样的情绪呀。这话里都带着寒气。王中正没敢问,这应该不是他能劝的,赶紧安排人去宣官家点名的臣工,自已又站在官家注意不到的位置候着。</p>
</p>
被官家宣,进勤政殿议事,</p>
</p>
整个嘉佑二年及第的,吕惠卿这算独一份了,就是独自扛起开边河湟的王韶也比不了吕惠卿现在跟官家的亲近程度。</p>
</p>
“童内监,官家宣臣何事?”</p>
</p>
吕惠卿很轻松的问宣旨的内监。内监叫童贯,为李宪李押班的门人。</p>
</p>
不错,就是能所谓六贼之首的童贯。赵曦在听到李宪举荐这名字时,第一反应是直接杖毙。此人在后世算得上的赫赫有名了,埋葬整个大宋,童贯算是出了很大的力。</p>
</p>
赵曦转而一想,自已有点先入为主了。在经过自已变革后的大宋,已经与原来截然不同。说白了,如今的童贯,也就是个机巧灵活的内宦而已。</p>
</p>
童贯的机变不仅仅在内苑表现明显,即便是朝臣也深有感触。经常在宣旨时带点消息,让臣工有所准备。</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