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廿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5节,我亲爹是当朝首辅,王廿七,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两人嬉皮笑脸的胡乱应着,继续跟旁人热络的问好。
……
百姓们被烈日晒得黝黑,热汗顺着滚烫的肌肤砸在地理。他们正举着镰刀抢收小麦,即便是抬头打声招呼,也马上低下头继续忙碌。
祁王驻足环视片刻,侍卫奉上一个水囊,里面是清冽的山泉水。祁王摆手道:“孤不渴,给两个孩子喝。”
两个孩子汗流浃背,也不同他客气,接过水囊一人灌了几大口。
“这样酷热难耐的天,要是下一场雨就好了。”祁王道。
“不好不好。”怀安道:“抢收麦子的时候下雨,是会影响收成的。”
“哦……”祁王恍然。
片刻,一个粗布短打的老汉缓缓直起腰,见有外人造访,沿着田垄走出来问:“不知几位老爷是……”
祁王身边的官员对他说:“老兄,你先忙,我们只是随便看看。”
老汉心生戒备,一双漆黑的眼睛滴溜溜从他们脸上扫过,忽然看到了沈聿。似乎觉得此人颇为眼熟,便小心翼翼的试探着问:“敢问这位相公,您可认识一位姓沈的翰林老爷?”
沈聿浅笑道:“正是在下。”
“恩公!”老汉忽然跪下,给沈聿磕了个头。
沈聿慌忙起身:“老兄快快请起,万万使不得。”
老汉起身,眼含热泪对沈聿道:“草民是本村的里长,幸蒙恩公相救,我们这些流民,才能有屋住,有田种,恩公您看,麦子丰收了!”
沈聿展眼望去,是一片片金色的麦田地,轻风拂过,麦浪滚滚。
当着祁王,他忙对里长道:“这是本官应尽之责,要谢就谢朝廷的方略,陛下的恩德。”
里长点点头,忙请各位大人去他家中一坐,喝碗水歇歇脚。
正是抢收麦子的关键时节,几人连连推辞,却敌不过里长的热情,被连拉带拽的往他家门方向走去。
“地里有两个儿子呢,草民本就是个打下手的,正要回家给他们送饭!”
里长一路上絮絮叨叨,对沈聿道:“到了家,草民给您引见一位高人,咱们雀儿村原本土地荒芜,今年能有这样的收成,全靠这位老兄!”
几人更感稀奇。到了里长家里,却只有一个妇人在生火做饭,见有客人到,忙多拿了几只碗碟,盛上大黄米粥,又从一个篮子里取出两盘杂面窝头。
祁王看得出,那应该是里长家两个儿子的午饭,此时竟要拿出来招待他们,可田里的两个壮劳力怎么办呢?总不能饿着肚子干农活吧。
他忙命左右,从随身的包裹中取出两摞油纸包裹的酥饼交给妇人。
酥饼对于寻常百姓家简直是奢侈品,妇人忙说不要,见推辞不过,便千恩万谢的接过来,放进篮子里。
里长屋里屋外找了一圈,对他们说:“老先生不知去了谁家的田里,等他回来,我再向各位大人引见。”
祁王点点头,几人便围着四方桌依次落座,端起手里的粗瓷碗,品尝真正百姓家里的饭食。刚喝第一口,一股苦涩的滋味直冲头顶,细嚼之下,粗糙的口感也难以下咽。
抬头却见两个孩子大口大口的喝粥吃窝头,他简直怀疑自己的味蕾出了问题。再看沈聿和其他几位官员,各个面带痛苦之色,仿佛下一秒就要掉眼泪。
看上去应该不是自己的问题……
荣贺见状,抬头劝道:“爹,寻常百姓家,有粥喝,有窝头吃,就已经很满足了,您可别辜负了人家的心意。”
怀安反问里长:“老伯,您觉得宫里的皇上平时吃什么?”
里长抬头,憨厚的笑笑:“皇上肯定不吃这个啊,至少得是大白面饼卷大葱吧。”
众人一阵哄笑。
怀安又问妇人:“大娘,您觉得宫里的娘娘每天吃什么呢?”
妇人停下手里的活计,用围裙蹭蹭手:“宫里的娘娘啊……那一定是顿顿有肥肉,大白馒头管够!”
众人又忍不住笑了,可笑声之后,纷纷陷入沉思。
怀安道:“其实百姓们所求的,无非是吃饱穿暖而已,能吃上白面肥肉,那都是皇帝娘娘般的生活啦。”
大人们普遍认为孩子娇弱,其实小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要远高于成人,譬如他们难以下咽的食物,两个孩子吃的神色如常。
祁王有些惭愧,端起碗来一饮而尽,其他人纷纷效仿,几乎是捏着鼻子将碗里粗糙苦涩的粥灌进腹中,一顿翻江倒海,好险没全吐上来。
能供得起读书人的家族,普遍在小康以上,这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官员们,只知道举业艰辛,案牍劳苦,却不知真正的人间疾苦,原来是这样的。
怀安和荣贺看着他们,面带欣慰的点点头。
祁王与沈聿对视一眼: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又说不上来是哪里……
第116章
正说着话,果真有一位老先生从门外进来,大约五十岁上下的年纪,身材高挑,面颊方正,肤色黝黑,看面相就知道脾气不是太好。
沈聿却忽然起身,朝他深深一揖:“临川公!”
随行的官员们也认出了来人,纷纷起身朝他行礼。
此人叫张岱,号临川,丁未年进士、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累迁至国子监司业,是沈聿实打实的前辈。沈聿初授翰林院编修时,张岱正是带他的师傅,但此人之所以德高望重,却不是因为当官,而是因为辞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