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砍刀诗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十集 制谶献符,华夏真相集,背砍刀诗人,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董贤封侯,朝野上下无不惊讶,议论纷纷。
丞相王嘉查看东平王妻伍谒巫蛊之案,深感此事必有冤枉;又见董贤因为此案封侯,便知此中多有猫腻,于是上书力谏皇帝,认为董贤扰乱国家制度,要求彻查。
哀帝览奏大怒,非但不纳其谏,反而随便寻个缘故,命将王嘉下狱而死。
丞相既死,哀帝更是为所欲为,愈加信宠董贤。甚至公开违背先祖定制,屡次派中黄门到武库拿取兵器,送到董贤住所赐之,允其武装家丁。
帝舅丁明任大司马辅政,很称其职,但常忌妒董贤受宠,因此在朝中颇有微辞。
哀帝闻之,便下诏历数丁明罪状,将其免官,继命董贤担任大司马、卫将军。
当时董贤年仅二十二岁,便为三公,实在有汉一朝罕见。虽为三公之贵,但依旧常在殿中执事,并兼掌管尚书。百官皆靠其向天子奏事,因此无不忌惮。
董贤既升任大司马,便升调父亲董恭任光禄大夫,弟董宽信任驸马都尉。族中亲属都以侍中诸曹身份奉朝请,宠冠丁、傅两家之上。
元寿二年正月,匈奴单于来朝。
汉哀帝召见匈奴单于,朝会之后赐宴,诏命群臣侍宴,董贤位列班首。
匈奴单于见董贤位居君臣之首,感到惊疑,于是询问:天朝三公之首,何其年轻
汉哀帝:大司马虽年轻,但却非常贤能,因得高官。
匈奴单于闻而肃然起敬,于是起身拜见董贤,恭贺汉朝获得贤臣。
董贤傲然还礼,面有得意之色。
与董氏崛起相比,此时外戚王氏家道已经衰落。王氏阖族男子之中,只有平阿侯王谭之子王去疾与哀帝有旧,因而得宠,担任侍中骑都尉。
汉哀帝爱屋及乌,复提拔王去疾之弟王闳担任中常侍,更使王闳岳父萧咸、萧育兄弟并在朝廷为官,皆受重用。
董贤之父董恭欲与萧家结为亲家,便央人替儿子董宽信求娶萧咸女为妻。
萧咸闻言惶恐,对媒人辞谢道:某是何等样人,敢跟大司马家结亲
媒人:此乃门当户对,当世佳配,大人何必自谦如此
萧咸:尊使悄言!请归报董少府,下官实不敢当。
媒人:则我如何向少府大人回话
萧咸:如此,则不敢有劳尊介,我使小婿王闳亲自登门告罪便是。
媒人不解,但也不敢再说,只得告辞而去。
萧咸于是叫来女婿王闳,命其往董府辞谢求婚之事。
王闳自也不同意这门亲事,乃趁次日散朝之机,向董恭表达岳父不敢高攀之意。
董恭不悦,摇头叹道:我家因何得罪天下,被人害怕至此!
镜头转换,数日之后。
汉哀帝在麟麒殿摆宴,与董贤父子及亲属聚饮,王闳兄弟侍中、中常侍都在旁侍候。
洒过三巡,哀帝酒意上涌,眼望董贤而笑道:我欲效法尧禅于舜,卿谓如何
董贤未及回答,王闳已起身昂然言道: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所有者。陛下继承帝系,应传位于子孙直到无穷。世代相传大事至重,陛下幸勿信口言之!
汉哀帝默然不应,董贤脸上变色。稍顷,哀帝遂将王闳赶出,吩咐以后不许侍宴。
元寿二年初,董贤住宅落成,建造极为坚牢,但外大门无故自坏,董贤心厌恶之。
其后未过半年,至六月二十六日,汉哀帝忽然驾崩于未央宫,至此方知先兆于此。
皇帝驾崩,内侍急报太皇太后。王政君闻报,不待举哀,迅速移驾未央宫,连日连夜部署王氏子弟,命各带家甲禁军,先控制朝廷中枢。
王政君:奉宝郎何在
奉宝郎:臣在。
王政君:皇帝大行,传国玉玺可在你处
奉宝郎:启太皇太后,天子临终之前,已将玉玺交给大司马董贤。
王政君:岂有此理!
王闳插言:太皇太后不知,半年之前,皇帝便有意禅位于董贤矣。
王政君:我大汉江山社稷,岂可交由外姓之人!你速带兵去,命其交出玉玺!
王闳:诺,臣遵旨!
于是带兵而去,未至片时即归,呈上传国玉玺。
王政君:大司马今在何处
王闳:随臣前来献玺,因无旨传见不敢入内,现在午门外候命。
王政君:宣他入内。
王闳应诺,与承旨官同出,传唤董贤入内。
董贤上殿,见王政君昂然高坐,便感不妙,只得大礼参拜:臣参见太皇太后。
王政君:罢啦。我来问你,卿为三公之首,将如何安排大行皇帝丧事
董贤回答不出,免冠道歉:皇帝陛下猝然大行,臣实措手不及,惟太皇太后之命是听。
王政君:不是大行皇帝猝然驾崩,实是你太过年轻,不谙国典之故。这也罢啦,也难怪你。新都侯王莽前任大司马时,曾处理过先帝丧事,知晓旧例,我令其助你。
董贤叩谢:太皇太后圣明,臣惟命是听!
王政君冷冷一笑,遂遣承旨官持节,召见王莽入宫。
王莽奉旨入宫,路上心中早有计较。到达朝堂之后,先与尚书耳语一阵,尚书频频点头。王莽随同承旨官入内,向王政君大礼参拜:臣王莽参见太皇太后。
王政君:赐平身。
王莽:臣谢恩。
王政君:卿可知召你进宫,所为何事否
王莽:臣不知,或与大行皇帝丧仪有关
王政君点头,正欲说话,尚书执笏而入,拜倒高呼:太皇太后,臣有本上奏。
王政君:有本奏来。
尚书:臣不惧万死,要弹劾大司马董贤大不敬之罪。
董贤在旁听见,颜色更变。
王政君:你果然罪该万死,竟敢弹劾当朝三公之首。不知所为何事
尚书:董贤正因高居三公之首,且受先帝殊宠,却在先帝卧病时不亲侍药,故有大不敬重罪。若不重惩,则何以约束朝中众卿
王政君:如此说来,卿言甚是。怎奈皇帝刚刚大行,不宜对朝中重臣擅动刑罚。也罢,哀家可以法外施恩,免除对大司马董贤惩处,但自此之后,不得出入殿中司马府门。董贤,对此薄惩,你可有不服
董贤:臣知罪,臣愿受罚,并谢太皇太后恩典。
于是悻悻地磕一个头,退到殿庭以外,免冠赤脚,跪拜谢罪。回府之后,一夜无眠。
镜头转换,日落日出,又是新的一天。
次日清晨,谒者持太皇太后诏书,径至大司马府给董贤下诏。董贤跪接,闻其诏略云:
自高安侯董贤入宫以来,阴阳不调,灾害并至,平民遭罪。董贤不懂事理,担任大司马重职,身为三公之首,近不能服众,远不能退敌安边。今收回大司马印绶,罢官回家听勘。
谒者宣旨已毕,将旨意塞入董贤手中,转身出门便回。
董贤脸如死灰,愣怔半晌,惊惧至甚,便与妻子吞毒自杀。
家人恐惧,趁夜埋葬,不敢声张。
王莽探知董府出丧,且惊且喜,又指使大司徒孔光,上奏太皇太后:董贤以谄媚邪佞封侯,父子把持朝政,兄弟并受宠爱,大举建宅筑茔,与皇上陵墓无异,费用以万万钱计,国库因此空虚。又父子傲慢不敬帝使,受赏不拜,罪恶昭彰。董贤自杀伏罪,父董恭又在棺上涂朱,雕以四季之色,左苍龙,右白虎,上附金银日月,以玉衣珠璧装殓,僭越无以复加。臣以为董恭不宜在朝,并请将其财物没收,所有靠董贤任职者都予免官。
太皇太后:准奏。诏命将董恭、董宽信与家属迁到合浦,董贤母回故乡巨鹿。没收变卖董氏财产,并命开棺,露现董贤尸骸检验。
画外音:董贤忽起忽落,传奇人生就此落幕。
董贤既死,太皇太后王政君遂与王莽合谋,议立新君。
因哀帝无子,嗣君便只有在宗室诸王中选立。王莽为便于日后弄权,不肯于宗室中择其年长者,便提议迎立年仅九岁中山王刘衎登基,太皇太后无甚主意,自是一说就肯。
九月初一辛酉日(公元前年0月7日),中山王刘衎被迎入长安,即位为帝。
以王莽为首,率领群臣众卿罗拜丹墀,山呼万岁,是为汉平帝。
平帝高居御榻,鹦鹉学舌般赐令众卿平身,宣布次年改元元始。
字幕:刘衎原名刘箕子,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生母卫姬。
画外音:自此之后,王莽继为大司马,辅朝执政。遂以太皇太后诏书名义,将丁、傅两族之人全部罢官,丁氏一族并被赶回原籍。又将傅皇后降称共王母,丁后贬称丁姬。
是日太皇太后王政君垂帘听政,大司马王莽操持国政。百官聚于朝廷东厅,朝贺平帝,三拜九叩,拜舞起居。
汉平帝:众卿平身。可有本奏
御史大夫:臣等众卿,联名上奏。
汉平帝:尽管奏来。
御史大夫:今有大司马王莽,自先帝大行以来,尽心王事,救倾扶危,有拨乱反正大功,功在社稷,犹如周公辅成王时崇高,功德巍巍。臣等以为如此大功,当封为王。
汉平帝:大司马之意若何
王莽:臣虽有微功,分所当为。众卿此议,虽是一番美意,但臣谓绝计不可。
汉平帝:却是为何
王莽:休说臣之微功难符此赏,便是当年高祖之时,便曾立白马之盟,非刘姓不得封王。微臣何人,敢破此例
汉平帝:众卿之议,非为无由;大司马之辞,亦非无据。即是如此,可特赐大司马号为安汉公。更因扶立寡人之功,诏命对众臣俱都加封,赏赐天下臣民爵一级。官吏在位二百石以上,试用期未满者,都按已满看待,给予转正任用。
御史大夫及众卿:陛下圣明,臣等谢主隆恩!
当时班部之中有博山侯孔光,时任光禄大夫,心中暗思:王莽权势日益强大,凡与王政君有仇者,睚眦必报,尽行诛杀。我乃前朝宰相,若与其同处朝堂,如何得保长久无事
计议已定,于是越班而出,持笏上奏:臣启陛下,今有安汉公赤心辅政,我大汉社稷必当稳如磐石,安享太平。臣今老矣,耳聋眼花,有心无力,故请告老,退职还乡。
汉平帝闻此,不敢回答,眼望太皇太后。
王政君:安汉公以为如何
王莽:博山侯虽然年迈,但尚未达古稀之年。更为百官楷模,岂可擅离朝堂为臣以为,既然孔侯不耐政务繁剧,大可委以清闲职责,以慰众望。
王政君:何谓清闲之职
王莽:今皇上虽然聪睿异常,但毕竟年幼,臣谓应给其安排宿儒,以为师傅,朝夕教导为政之要。博山侯乃是前朝丞相,天下儒林之冠,恰当此任。
王政君:卿言甚是有理。皇帝陛下,便依安汉公之奏,可拜博山侯孔光为太傅,官位四辅之首,领给事中,负责宿卫供养,在宫禁之中办公,负责供给衣服、车马及食物。
汉平帝:就依太皇太后。
王莽及众卿:陛下圣明,臣等恭贺太傅。
孔光:臣谢主隆恩。
画外音:次年,孔光又升任太师,王莽自己则担任太傅。孔光深谙木秀风摧为官之道,此后经常称病,不敢与王莽并列朝班。王莽就此独揽朝纲,指使群臣上奏,颂扬自己功德。汉平帝复加给王莽宰衡称号,虽处公爵,但位于诸侯王之上,统率百官。
孔光看到此种情形,知道王莽篡位之意已明,自己若不从逆,必受其害,更感到恐慌,于是再三上表,坚持称病辞职还乡。
太皇太后王政君览奏,便下诏书:太师孔光乃是圣人后裔,先帝太傅之子,德行纯正端方,道义学术精通,担任四辅之首,辅助皇帝。虽年迈有病,但似此德高望重大臣,是国家重器,仍不可缺。《周书》说‘毋弃老成’,其国欲兴,须重师道。诏许太师孔光不用上朝进见,每十日赏赐一餐。赐给太师灵寿杖,黄门令给太师在宫禁之内设置坐几,太师进入宫禁之内可持杖,并赏赐十七种食,回府第养老,下属官员仍按照常规办公。
元始五年,孔光在家中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一岁。
王莽奏请太皇太后,命九卿策书,赠给太师博山侯印绶,赐马车、棺材、金钱、杂帛。由少府供设帷帐,派谏大夫持符节同谒者负责丧事,博士负责丧葬礼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