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笑笑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82章 乾隆的另类持久战,细思极恐!,大清话事人,忧郁笑笑生,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于敏中用一种慈父的眼神望着他:
“别急,别急。火候未到。出仕不在于早晚,而在于恰当的时机。岂不闻,一飞冲天之典?”
<div class="contentadv"> 于时和无奈的笑了:
“爹,我怕到时候啥也不懂。”
“大谬。金印在手之时,你就什么都懂了。爹暂时还死不了,你们头上的这片天,爹还能扛得起。”
“好吧。”
于敏中知道这小儿子心中失落,低声说道:
“旅顺大造海船之事,爹还有一个猜测。”
“从海上进攻江南?”
“这是果,却不是因。”
“爹,你就别打太极拳了。这里又不是朝堂。”
“呵呵呵,皇上或许担心九江也守不住了。”
“啊?”
“取纸笔来。”
于敏中虽老,记忆却不错。
在纸上大致勾勒了一下地图,讲解道:
“南方诸省财富若要运到北方。首选是东线水路:长江——大运河联运,其次是中线陆路:途经九江。”
【注:中线,大体可参照今天的京九铁路。特点是,选线避开了大山,尽量走的平地。】
……
于时和一脸雾水,摇头。
不懂!
爹你聊人情世故,儿子能懂。聊这种战略路线,难为儿子了。
于敏中倒是很耐心,裹着被子讲解道:
“首选路线已被伪吴王窃据。现在各省的解银、粮米是走的九江这条线。虽然运输成本大了点,可至少还能运。”
说到这里,
他突然语气加重,将毛笔狠狠戳在九江位置。
“若是抚远大将军丢了九江,伪吴王控制了九江,那会是什么情况?”
于时和一哆嗦:
“两广、湖南、广西、福建的钱粮就无法走陆路北运了。除非,除非~”
于敏中神情凝重:
“除非走川陕线,走襄阳南阳线。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简直是噩梦,杯水车薪而已。”
【要考虑古代糟糕的道路情况,翻山越岭对于车辆来说几乎是不可能。而靠人背扛,100斤米翻阅几座山后,怕是只剩下一碗米。】
于时和虽然纨绔,却不是傻子。
立马问道:
“爹,你的意思是皇上已经考虑到了这一层,所以提前早做准备。”
“圣心难测。皇上英明,许是看到了这一层,心有隐忧,故而早早布局海运。”
……
父子俩相对无言,若是真如此,局势就可怕了。
这会的局势,对于绝大部分清廷官绅而言,是没有放在心上的。
即使李郁占据了江南十几府,取得了一场又一场军事胜利。
可大部分人还是坚信清廷必胜,李郁必败。
伪吴政权无非是第二个准噶尔,第二个金川,闹腾的时候长了些罢了。
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这一点,作为穿越者的李郁心知肚明,但是他不能讲。因为信心,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
天下人对于清廷有着强烈的盲目的信心。
虽然很多人未必是真心忠诚,但并不影响他们心里觉得清廷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爱新觉罗氏百余年积累起来的信心,岂是自己区区几场胜利能改变的?
不过若是拿下九江,最好再加上击毙阿桂,那就很不一样了。
信心之墙就会出现裂缝。
一些人就会好奇的打量自己琢磨自己,产生一些微妙的想法。而人心中的想法一旦滋生,就再也无法铲除。
……
这一点,李郁和乾隆再次达成共识。
老狐狸和小狐狸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帷幕。
九江城,
一骑飞马冲入城中。
骑士手持令箭,一路跑进抚远大将军行辕:
“兵部急件。”
阿桂拆开火漆,取出稍稍一浏览,就明白了皇上的用意。
“九江至关重要,务必严防死守。”
“招募流民强壮者编入绿营,体弱者修筑工事,野战和坚垒结合,切切。”
“多铸大炮安置在坚垒当中。吴军火炮犀利,甚超官军。若无重炮,恐不能挡。”
“内番蒙古马队半个月后可抵达九江行营,亦归你节制。”
“动员江西士绅捐献军粮军饷。阐明利害关系。”
“卿定要细细体会朕之深意,金川之经验。不可冒险,不求速胜。”
“朝廷拥有数十省份,人力物力充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伪吴精兵不过三四万,地不过十余府。相持下去,朝廷必胜,伪吴必败。”
……
阿桂反复浏览了三遍,又沉思了半个时辰。
豁然开朗!
他发自内心的赞叹道:
“皇上之眼光,古今罕见。”
当即写了一份折子,交驿马发出。
随后又手书多道军令,分别交付各部,严格执行。
江西巡抚牵头号召江西全省士绅捐输,数量不限!
一来解大军粮饷之困。
二来将士绅全部绑上战车,立场鲜明,将来若江西失陷,伪吴王不会饶了他们,争取都不会争取,直接杀人。
向各州县官下令,集中流民,送至九江大营。
无论男女老幼,全要!
哪怕是一个小脚妇人,一个九岁娃娃,也有他的用处。
前者可洗衣服可慰军心,后者可肉身抵贼兵子弹。
这里面的深意,仔细分析起来令“人”拍案叫绝。流民和贼兵都是敌人,哪一方死光了都是利好朝廷。
流民少了,地方上就不会有民乱。
以流民妇孺驱使在前为盾:
贼若仁义,则官兵一哄而上,赢!贼若枪击流民,则道德有亏,朝廷找到道德抓手,大肆攻击,还是赢!
战况僵持,拉锯来回作战:
贼之精兵、火药终究有个限度,流民死光了,贼兵怕是火枪也只能当烧火棍用了。
……
池州府到黄石矶,挂着“吴”旗的船只来往不绝。
将第2军团所需的物资,运到前线。
煤炭、军服、枪炮、火药、盔甲、刀矛、便携军粮,还有四轮车厢。
其中亦有少数新兵,以及新来的军官。
苗有林心知肚明,他不可能把第2军团经营的水泼不进、针插不进。
索性看开了,不再存有过多的小心思。
先和两位副总指挥郑河安、黄肆喝了几次酒,拉近了关系。
之后将他的起家队伍编成了2个营。又挑选了一些老弟兄,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正副)营指挥使以上军职。
给各营补充新兵,招募皖南壮丁。
总算是完成了对第2军团的牢牢掌握。
他的这些行为李郁知道,但是不打算干涉。
原因很简单:
一支军队要想有战斗力,主将不可能是光杆司令,必定要安插自己的亲信。
而且,
苗有林的一番调整,也改变了第2军团“淮西”清一色的局面。
中级军官当中,淮西人的比例降到了三分之一,苗部旧人占据了三分之一,其余各地军官占据了三分之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