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游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五章 江淮争雄(1)——江淮三巨头,巍巍大唐:开国,燕山游侠,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破杜伏威后,来整随即调转枪头,攻击李子通,将其一战击破。兵败后的李子通,率领残部,一路败退,逃至海陵(今江苏泰州)。虽然,李子通一时受挫,但这并没有伤到他的元气。很快,李子通又重新招募了两万兵马,自称将军,迅速恢复了元气。又过了不久,李子通自称楚王,割据一方。

隋末天下大乱,北方群雄逐鹿,争霸中原。同样,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江淮地区,也从来没有消停过。随着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的先后崛起,形成了江淮地区的“三巨头”,鼎足而立。显然,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等江淮三雄,都对江南之主的桂冠,志在必得。因此,“三巨头”之间,必然少不了火拼与较量。

那么,当时江淮地区的军事态势,究竟又是什么样子呢?总的来讲,主要是“三巨头”之间的较量,以及隋朝残余力量与“三巨头”之间的较量。在这个过程中,李唐王朝恰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利用“三巨头”之间的利益冲突,挑起三方的争斗,逐步达到分化、瓦解江淮群雄的意图。

自从“三巨头”崛起后,江淮地区的形势,骤然发生变化。当时,杜伏威占据历阳,陈棱据守江都,李子通占据海陵,三方势力,都对江淮地区虎视眈眈。同时,沈法兴建都毗陵,也是野心不小。

在这四股势力中,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三人,是新兴的江淮三雄;而陈棱则是一股隋朝的残余势力。陈棱此人,原本是隋朝的右御卫将军,当初率领八千精兵,讨伐杜伏威,结果被杜伏威击败,只身逃回江都。

后来,义宁二年(618年)三月,江都兵变,宇文化及弑杀了隋炀帝后,自然要带领十万骁果,踏上西归关中的回乡之路。因此,江都必须要有人留守。于是,宇文化及任命左武卫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镇守江都。宇文化及的想法很简单,倘若西归关中不顺,可以随时退回江都割据。

当然,宇文化及走后不久,陈棱马上归降隋朝。众所周知,隋朝此时已经名存实亡。李渊攻克长安后,拥立代王杨侑为帝,独揽大权。因此,与其说,陈棱归附隋朝,还不如说是归降李渊。

那时的李渊,刚刚攻克长安,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经略关中与李唐建国上。但是,江淮也不能放松。既然陈棱归附,不妨可以利用一下。通过陈棱这枚棋子,牵制住江淮“三巨头”,挑起他们之间的战争,令其两败俱伤。因此,李渊以隋朝的名义,委任陈棱为总管,命他继续驻守江都,与江淮三雄周旋。

问题是,陈棱镇守的江都,战略位置实在太重要了,这可是隋炀帝当年的龙兴之地,隋王朝统治南方的中心。所以,江都自然而然,成为了南方群雄争夺的对象,所有人都想吃下这块肥肉。那么,到底是谁先张嘴呢?李子通。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李子通亲率大军,包围了陈棱据守的江都城,打算一举攻破江都。陈棱深知,自己手中兵力单薄,肯定不是李子通的对手。怎么办呢?只有寻求外援了,向杜伏威、沈法兴求救。毕竟,这两人都曾经接受过隋朝的册封,多少还会给自己一些面子的。

于是,陈棱向杜伏威、沈法兴遣送人质,表示诚意,希望能够得到支援。本来,对于江都,杜伏威和沈法兴,也是垂涎三尺,想不到却被李子通抢了先,自然是不高兴的。很快,杜伏威率军前来驰援。随后,沈法兴命其子沈纶,将兵数万,与杜伏威一道驰援江都,合击李子通。

两军到达江都附近后,杜伏威驻军于清流,沈纶驻军于扬子,连营相去数十里,声势浩大,对李子通形成压迫之势。本来,李子通集中兵力,主攻江都。可是,谁能想到,杜伏威、沈法兴突然出兵,形势变得不容乐观起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杜伏威、沈法兴两路大军,李子通又该如何应对呢?

就在这个时候,李子通的谋士毛文深,向他献上一计,那就是离间,挑拨杜伏威与沈纶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互相产生不信任。怎么实施离间之计呢?李子通采纳了谋士毛文深的建议,在军队中筛选了一批江南人,让他们佯装成沈纶的部众,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夜袭杜伏威的大营。

杜伏威不知是李子通的诡计,勃然大怒,以为是沈纶干的。于是,杜伏威不分青红皂白,立即派兵攻击沈纶所部,以示“报复”。沈纶无缘无故遭到袭击,也是不甘示弱,马上出兵反攻。由此,杜、沈两军开始交恶,相互生疑,各自拥军对峙,反而忽视了李子通对于江都的围攻:

子通纳言毛文深献策,募江南人诈为纶兵,夜袭伏威营,伏威怒,复遣兵袭纶。由是二人相疑,莫敢先进。(《资治通鉴》)

如此一来,李子通的目的达到了,趁着杜、沈不和,无暇他顾,李子通集中全军精锐,猛攻江都城。最终,江都城破,陈棱溃围而走,投奔杜伏威。之后,李子通率军大举进入江都城中,并且乘胜出击,纵兵攻打沈纶所部,沈军大败。杜伏威一看,江都失陷,沈纶战败,自己再打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了,纵使心有不甘,也只能垂头丧气地引兵撤走。

占领江都后,李子通的势力,得到了很大的扩张。直到此时,志得意满的李子通,决定正式建立政权,另起炉灶。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李子通在江都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吴”,建元明政。

所以,在江淮“三巨头”中,李子通是第一个称帝建国的。李子通称帝不久,丹阳贼帅乐伯通,率领所部万余人马,前来向李子通投降。李子通大喜过望,任命乐伯通为左仆射。这个时候,李子通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势头俨然盖过了杜伏威和沈法兴,滋润地在自己的地盘上当起了土皇帝。

江都一战,李子通赢了,沈法兴输了,杜伏威撤了。“三巨头”之间的较量,以两强的落败,暂时告一段落。尤其是杜伏威,本来,江淮三雄中,自己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可如今,李子通、沈法兴后来居上,多次被李子通耍得团团转,损兵折将,还让李子通夺取了江都。可以说,杜伏威是吃亏最大的一个。

遭受重挫的杜伏威,此时开始考虑下一步的出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杜伏威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降唐。江都之战后,杜伏威主动向唐朝请降。与此同时,唐朝也向杜伏威发出信号,欲对其进行招安。

当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打得不可开交之际,与此同时,关中一带,李唐王朝建国,正式开始了一统天下的征程。只不过,那个时候,唐王朝的主要精力,全部放在了扫平北方群雄上。但是,这并不代表,唐朝完全没有顾上江淮局势。相反,自始至终,李唐一直在关注江淮形势的发展。

唐高祖李渊发现,江淮三巨头之间,为了争夺江淮地区,常年激战,打得头破血流。正因如此,唐高祖才制定了分化、瓦解之策,利用三巨头之间的矛盾,抛出陈棱这个鱼饵,使三雄互相撕咬,削弱他们的实力,为日后唐军南下减轻一定的困难。一样的道理,招降杜伏威,也是李唐分化之策的重要举措。

那么,杜伏威为什么会选择降唐呢?当时,唐王朝刚刚平定西北,消灭了西秦薛氏、河西李轨两大政权,正在全力对付刘武周、宋金刚。同时,中原地区的王世充与窦建德,也对唐朝虎视眈眈。也就是说,唐王朝的统一战争,刚刚起步。李唐仅仅是众多割据政权的其中之一,能否一统天下,还是一个未知数。

在这种情况下,杜伏威选择降唐,正是他的高明之处。首先,杜伏威看得出来,唐朝迟早会统一北方。一旦李唐拿下北方后,必然会大举南下,直指江淮。与其和唐朝直接对立,倒不如主动请降,给唐朝卖个好。说不定到时候,还可以和李唐王朝划江而治,继续统治江淮。

其次,杜伏威并不奢望一统天下,他只是希望能够扫平江淮,成为南方之主,仅此而已。然而,李子通、沈法兴的坐大,无疑成为他最大的障碍。因此,杜伏威需要唐朝的扶持,通过唐朝的力量,灭掉李子通与沈法兴两大宿敌,占据江淮。

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招降杜伏威,正好可以利用杜伏威手上的兵马,趁机消灭李子通、沈法兴两股势力。即使不能彻底消灭李、沈二人,也能让江淮三雄元气大伤。等到江淮三雄精疲力尽之时,唐军主力南下,定能不费吹灰之力,荡平江淮。等于是说,双方都是存在相互利用的关系。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十二日,杜伏威宣布归附李唐。对此,唐朝自然是欣然接受。很快,唐高祖李渊对于杜伏威册封,随之而来,任命杜伏威为淮南安抚大使、和州总管。应该说,双方的盟友关系,基本就此确立下来。

当然,杜伏威归附唐朝,唐朝册封杜伏威。这种君臣关系,只是一种表面的君臣关系。唐朝并不能对杜伏威的地盘,进行直接的管理。而杜伏威依旧掌握着自己在江淮的地盘与军队。

转眼间,到了武德三年(620年)。这一年,天下大势再次发生巨变。在中原地区,李唐王朝平定西北、巩固关中,形成了唐、郑、夏三足鼎立之势。唐高祖李渊也开始了与郑帝王世充、夏王窦建德,争夺中原之主。同一时期,以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为代表的江淮三巨头,也在如火如荼地互相对峙。南北双方,同时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就在这一年,也就是武德三年(620年)六月,秦王李世民率领大军,讨平刘武周、宋金刚势力,取得“河东大捷”,收复太原;而后,李唐王朝积极筹划东出潼关,征伐洛阳。值此关键时刻,唐朝突然向江淮发出一道诏书。原来,这是唐高祖对名义上归附李唐的杜伏威,所进行的新的任命。

唐高祖传诏江淮,任命和州总管、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楚王杜伏威为使持节、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道安抚使,进封吴王,赐国姓李氏。同时,杜伏威的好友兼得力干将辅公祏,也被唐朝任命为行台左仆射,并加封舒国公。这一连串的官爵头衔,足以看出唐朝对杜伏威的重视。

唐朝不仅对杜伏威异姓封王,还赐国姓。如此恩遇,李渊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将杜伏威牢牢地与大唐拴在一起,是想告诉他,大唐是不会忘记你的。并且,用这种方法,激励杜伏威,出兵攻灭李子通与沈法兴。

归附李唐后,杜伏威的势力,暂时得到了恢复。因此,杜伏威开始考虑下一步的行动,那就是灭掉李子通。李子通是江淮三雄中第一个公开称帝的,同时也是实力最强的一个。杜伏威若要扫平江淮,就必须要首先干掉李子通这个强敌。更何况,李子通多次击败过杜伏威,这让二人结下了不解之仇。

可是,没等杜伏威发起进攻,李子通却率先动手了。只不过,李子通并没有与杜伏威开战,而是将矛头对准了“三巨头”中的另一位——沈法兴。在江淮三雄中,沈法兴的实力是最弱的,夹在杜伏威、李子通两强之中,艰难求存。所以,无论是杜伏威,还是李子通中的任何一人,向他动手,对于沈法兴而言,都是致命性的打击。

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此时,中原一带,李世民亲率十万唐军主力,东征洛阳,经过数次激战,成功击溃了王世充的主力精兵,将洛阳团团包围。比起洛阳城下的你死我活,江淮地区也没好到哪去。

当年十二月,李子通对沈法兴发起进攻,主动率军渡江,攻击沈法兴所部,直取京口(今江苏镇江)。本来,沈法兴的实力,就是江淮三雄中最弱的。加上几次战败,更是让他损失惨重。

京口一失,致使沈部整个战线岌岌可危。面对李子通的大举进攻,沈法兴明知难以抵挡,却仍不想坐以待毙,准备奋力一搏。于是,沈法兴委派麾下大将仆射蒋元超,领兵前去抵御李子通。两军战于庱亭,结果可想而知,沈军大败,蒋元超战死。直到此刻,沈法兴可谓大势已去。

先是丢掉了军事重镇京口,再是庱亭之败,主力损失殆尽。没有办法,沈法兴只得弃守毗陵,逃往吴郡。等到沈法兴一逃,其下辖的丹阳、毗陵等郡,相继向李子通投降。李子通占领了沈法兴原先的地盘,任命沈法兴的府掾李百药为内史侍郎、国子祭酒。经此一败,江淮三雄之一的沈法兴,遭遇重创,只有剩下苟延残喘了:

是岁,李子通渡江攻沈法兴,取京口。法兴遣其仆射蒋元超拒之,战于庱亭,元超败死,法兴弃毘陵,奔吴郡。于是丹杨、毘陵等郡皆降于子通。子通以法兴府掾李百药为内史侍郎、国子祭酒。(《资治通鉴》)

沈法兴一败,江淮地区,就只剩下了杜伏威、李子通两强争锋,双方不可避免,要有一场大战。本来,杜伏威已经计划好了,厉兵秣马,要与李子通开战。没想到,又被李子通抢了先机。李子通击败沈法兴,势力大增,下一步自然要对杜伏威动手。所以,容不得杜伏威犹豫,必须赶在李子通动手前,主动出击。

于是,杜伏威打算趁着李子通新胜,沉浸于喜悦之中,防备松懈之时,突然发起袭击,打他个措手不及。不久之后,杜伏威派遣行台左仆射辅公祏,与副将阚稜、王雄诞二人,率领数千精锐,进攻李子通。

这一次,杜伏威算是押上了所有的家底,欲和李子通一决胜负。辅公祏率军渡江,一举攻克丹阳,而后进屯溧水。也就是在这里,李子通亲率数万之众,与辅公祏狭路相逢,双方展开了一场实力悬殊的遭遇战。

李子通手握数万军队,在兵力人数上,对辅公祏具有压倒性优势。不过,辅公祏丝毫没有胆怯,决定背水一战。因而,辅公祏在军中挑选精甲千人,手执长刀,作为前锋;同时,他又挑选千人,紧跟其后,充当“督战队”的角色。并且,辅公祏下达了一条极其严格的军令:“有退者即斩之。”至于辅公祏,亲率主力,为全军压阵。全军上下,有进无退,和李子通拼了。

战斗刚一开始,李子通排成方阵,迎战敌军。万万没有想到,辅公祏仅凭数千死士,竟敢从正面猛攻。首先,作为前锋的千余长刀手,个个奋不顾身,与李子通的部队拼命死战;紧接着,辅公祏指挥后续部队,从左右两翼分兵包抄。面对如此凌厉的进攻,纵然李子通兵力众多,也一时难以招架,只能引兵败走。

看到李子通败走,辅公祏立即率领部众,在后紧追不舍。然而,他却忽略了一点,自己手上就几千人马,兵力根本不占优势,一旦深入追击,非常容易被对方打个反击。此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李子通在败退途中,见到辅公祏率军追击,觉得天助我也。同时,他的部队,也重新恢复了元气。因此,在李子通的指挥下,其所部迅速对辅公祏发起反击。辅公祏猝不及防,反被正在败退的李子通击败,只得撤军而回,坚壁不战。原本胜券在握的事情,到头来,煮熟的鸭子飞了。

到此,众人或许以为,故事应该结束了,辅公祏此番出兵,肯定又是功亏一篑。可是,战局却又发生了神反转。就在这时,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整个战局,他就是辅公祏的副将——王雄诞。王雄诞是杜伏威的义子,此人有胆有识,曾经在乱军之中,救过杜伏威的命,是杜伏威阵营中的一员大将。

辅公祏战败回营,全军士气沮丧。这个时候,王雄诞居然向辅公祏提出,趁着李子通刚刚大胜,放松戒备之机,出动精锐部队,夜袭敌军大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定能大破李子通:

子通无壁垒,又狃于初胜,乘其无备击之,可破也。(《资治通鉴》)

必须承认,王雄诞的这个想法,确实很大胆。但是,辅公祏可能经历战败,心有余悸,便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王雄诞一看,既然辅公祏不同意,干脆自己单干算了。当天夜里,王雄诞带领数百私兵,悄悄摸近李子通大营,突然发起袭击。

王雄诞突袭敌营,顺着风向,四处放火。顿时,李子通营中,火光冲天,陷入一片混乱,当场就俘获了李子通的数千降卒。直到此时,辅公祏总算壮起胆子,立刻出兵配合,与王雄诞猛攻敌营。

一时间,李子通兵败如山倒,再加上军中粮草耗尽,士卒兵无斗志。无奈之下,李子通只得作出与沈法兴一样的选择,弃守江都,走保京口。而后,杜伏威迅速蚕食了李子通的大片领地,江西之地尽归杜伏威所有。不久,杜伏威迁居丹阳。经过一番艰苦作战,杜伏威终于苦尽甘来,打败了宿敌李子通:

公祏简精甲千人,执长刀为前锋;又使千人踵其后,曰:“有退者即斩之。”自帅馀众,复居其后。子通为方陈而前,公祏前锋千人殊死战,公祏复张左右翼以击之,子通败走,公祏逐之,反为所败,还,闭壁不出。王雄诞曰:“子通无壁垒,又狃于初胜,乘其无备击之,可破也。”公祏不从。雄诞以其私属数百人夜出击之,因风纵火,子通大败,降其卒数千人。子通食尽,弃江都,保京口,江西之地尽入于伏威,伏威徙居丹杨。(《资治通鉴》)

再来说说李子通的情况。

原本,李子通先前大举出兵,打败了沈法兴,使得自己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充。可是,与杜伏威的一战,却瞬间将他打回了原形,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精锐折损殆尽,还丢掉了大片地盘。这对于李子通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极有可能,这一仗之后,他便再难有翻身的机会。

在丧师失地,损兵折将的境况下,李子通考虑下一步该何去何从?遭遇惨败之后,李子通率领余部,东走太湖,沿途不断收拢残兵,又重新聚集了两万兵马。那么,接下来,李子通又要往哪里发展呢?

经过考虑,李子通认为,如果再和杜伏威开战,试图收复失地,显然有些不现实,起码在目前,他是打不过杜伏威的。相比之下,逃窜至吴郡的沈法兴,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败,根本没有任何有效的抵抗力量。倘若此时集中兵力,灭了沈法兴,兼并他的领地,或许还有机会东山再起。因此,李子通拍板,我打不过杜伏威,还打不过他沈法兴吗,就去打沈法兴。

当时,沈法兴龟缩于吴郡。于是,李子通率军袭击吴郡,大破沈法兴。最终,吴郡城破,沈法兴再度出逃,带着左右随从数百人,弃城而走。吴郡的丢失,标志着沈法兴所有的家底都输得干干净净,他现在真的是丧家之犬。

从吴郡逃出之后,沈法兴计划率领残部,投奔当地的一名农民起义军首领闻人遂安。得知沈法兴前来投奔,闻人遂安立即派遣手下大将叶孝辩,前往接应。没想到,走到半途,沈法兴突然反悔,他不想寄人篱下。所以,沈法兴准备击杀叶孝辩,兼并其部队,然后转战会稽,趁机恢复力量。

计划倒是不错,很可惜,第一步就破了产。不知从何处走漏了风声,负责接应的叶孝辩,察觉出了沈法兴的阴谋,马上部署军队,意欲剿灭沈法兴。山穷水尽之下,沈法兴终于明白,自己大势已去,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投水自尽,结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可以说,江淮“三巨头”中,沈法兴是第一个走向灭亡的枭雄。

沈法兴投水自尽后,李子通趁机占领了沈法兴全部的领地。借着击灭沈法兴,李子通竟然奇迹般地东山再起,军势复振。不久,李子通率领群臣,迁都余杭,尽收沈法兴故地。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北自太湖,南至岭,东包会稽,西距宣城”的广大地区,皆为李子通所占据。

大致来讲,自隋大业末年至唐武德三年(620年),江淮地区风起云涌,以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为代表的江淮“三巨头”,相继崛起,展开了对江淮之主的激烈争夺,各自打得不可开交。

针对此等局面,正与北方群雄鏖战的李唐王朝,并未放松对江淮的关注。唐王朝对症下药,采用分化瓦解之策,利用江淮三雄之间的矛盾,令其互相攻伐,造成三雄两败俱伤的局面,便于唐军各个击破,逐一消灭。

确实,唐朝的这种策略,收到的效果,还是非常可观的。首先,李唐通过招降杜伏威,指引杜伏威攻打李子通,大破李子通;而后,李子通不甘失败,又一举重创了沈法兴,迫使沈法兴兵败自杀,他趁机兼并沈部领地。李唐不费一兵一卒,使得江淮“三巨头”中最先折了一个,假借外敌之手,消除了一个日后平定江南的军事隐患。

沈法兴覆亡,李子通趁机兼并沈部故地,满血复活,死而复生。因此,沈法兴一死,江淮地区三雄并立的态势,立刻发生改变,变成了杜伏威、李子通两强对峙。任何人都清楚,杜伏威与李子通之间,终究还会有一场决战。这场决战的胜负,直接关系到江淮之主的最终归属。

那么,杜伏威与李子通之间的决战,究竟结果如何?在杜伏威、李子通的两强相争之中,一直稳居幕后,坐山观虎斗的李唐王朝,又起到了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呐?随着李子通的失败,唐王朝与杜伏威的“君臣”关系,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最后,杜伏威为什么会主动入朝,甘当唐高祖监视下的“笼中鸟”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时空小说相关阅读More+

诗酒浮生随想录

诗酒寄浮生

最强系统仙帝

雨后余声

明撩!暗诱!偏执大佬每天求亲亲

宁清许

LOL:老东西,爆金币吧!

打上月球

虐文女主进入逃生游戏后

小酒不秃头

群星:星海霸主

一夕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