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游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章 李唐建国(1)——初入长安,巍巍大唐:开国,燕山游侠,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初九,经历了将近半年的浴血奋战,李渊终于攻克长安,入主关中。说起来,李家父子的入主关中之路,走的是当真的不容易,称得上是筚路蓝缕,一步一个脚印。
当初,李渊晋阳起兵的时候,他手上的家底仅有区区三万义军。然而,经过将近半年的血战、扩充军队,一路从山西杀入关中。等到李渊率军挺进关中,兵临长安城下之时,那时的他,已是拥兵二十万,兵强马壮,直至最终,攻克长安。可以说,李家父子入主关中的历程,那就是一段逆袭的传奇。当然,在这其中,不排除李家父子个人超群的能力,更有几分的幸运与时运。
现在,李渊进入长安,成为了长安城的主人。李渊如今占据着河东、关中的广大地区,这时的李渊,已经不是隋王朝的一方封疆大吏了,而是隋末乱世群雄中举足轻重的一位关键人物。
可是,占据关中,并不代表李渊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相反,攻克长安,仅仅是李渊帝业的开端,大唐开国大业的一个起点。当时,李渊在入主长安后,所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那么,李渊是如何一个个处理这些复杂的问题呢?他又是如何为即将到来的大唐王朝,铺平道路呢?
而李渊最终又是如何正式取代隋王朝,开创大唐基业,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君——唐高祖。在隋亡唐兴的历史重要关头,这其中到底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风云际会?为什么大唐最后能够傲视群雄,一统天下?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初,李渊率领二十余万义军,攻入长安。一时间,关中易主,十三朝古都,城头变幻大王旗。然而,初入长安的李渊父子,却面临着着种种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李渊在长安关中是站不住脚的,很有可能会让将近半年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当时的李渊父子,究竟面临着怎样复杂的问题呢?简单地来说,李渊在内部所面临的是政治问题,而外部面临的则是军事问题。对待政治问题,需要的是安抚;而对待军事问题,则需要的是征伐。
首先,先来看内部的政治问题。
李渊面临着怎样的政治问题?当时,长安城内人心惶惶,风声鹤唳。几乎所有人,都对李渊集团持观望态度。因此,如何安抚长安关中地区的百姓,如何安置隋朝在长安的宗室、百官,如何对待代王杨侑,成为了摆在李渊面前的重中之重。对于李渊来说,这些问题,是必须解决,而且又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其次,再来看外部的军事问题。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群雄割据。尤其是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兵变之后,隋末农民起义的规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当时,农民起义军的兵锋,东起山东,西达宁夏,北至河北,南到江淮,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时所在盗起,……各聚众攻剽,多者十馀万,少者数万人,山东苦之。天下承平日久,人不习兵,郡县吏每与贼战,望风沮败。
正是在农民起义的大背景之下,才奠定了隋末群雄的基本格局。到了隋朝末年,国的割据势力数不胜数,这就是评书演义中通常所说的“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就以几个著名的割据势力为例。
当时,瓦岗军领袖李密坐拥三十万瓦岗军,占据河南中原大片领地;陇西薛举、薛仁杲父子,称霸陇西;河西李轨攻夺凉州,占领河西五郡;窦建德率领河北起义军,称雄河北;定杨可汗刘武周,盘踞山西;萧铣、杜伏威纵横江淮……
在这样的情况下,初入关中的李渊,他所面临的局面是,内部人心不安,局势动荡;外部群雄势力,虎视眈眈。所以,李渊所要做的是,对内稳定长安关中的政治局面,巩固河东、关中局势;对外则要随时应对其他割据势力的发难,打破各地实力派对于关中的觊觎。从这一点来看,李渊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任务一点都不轻松。
关键是,李渊究竟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既然要解决问题,那也要一个一个解决,不能操之过急。于是,李渊定下了“先内后外”的原则,先稳定好内部的政治局面,再应对来自外部群雄的发难。
李渊稳定内部的第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安抚百姓。
从李渊一路入主关中的作战,可以看出,李渊一贯秉持着秋毫无犯的作战、行军原则。因此,李渊义军一路向关中进军,军纪严明,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掳掠、抢劫的扰民事件,更不要说是滥杀无辜了。
所以,在当时许多人眼中,李家父子所率领的义军,是一支当之无愧的仁义之师。正是因为李家父子的仁义之举,在他们挺进关中之时,关中各地的李氏宗亲、豪强势力,纷纷起兵响应李渊。
在攻克长安之后,李渊依旧奉行他一贯的行军原则:秋毫不犯。《资治通鉴》中有明确记载,李渊进入长安后,效仿汉高祖刘邦当初入关“约法三章”的做法,“与民约法十二条,悉除隋苛禁。”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李渊进入长安后,与长安百姓约法十二条;同时,又下令废除了隋朝部的苛捐杂税。
其实,早在总攻长安之前,李渊就曾经严令义军将士,一律不得擅离军营,不许践踏长安周边百姓的庄稼,不许掠夺百姓财物。攻克长安,并没有让李渊迷失自我,李渊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在李渊看来,进入长安后,更应该严明军纪,不能因为一时的军事胜利而忘乎所以。
因此,在破城之前,李渊三令五申,告诫义军将士,进城后禁止纵兵掳掠,袭扰百姓。于是,李渊在攻克长安后,他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维持长安城正常的治安秩序。他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率领本部人马,依照攻城前的约定,封存府库,收集图书典籍,严禁士兵掳掠,同时派兵驻守长安的各个粮仓:
帝乃遣二公率所统兵,依城外部分,封府库,收图籍,禁掳掠。军人勿杂,勿相惊恐。太仓之外,他无所干。吏民安堵,一如汉初入关故事。(《大唐创业起居注》)
在李渊奉行秋毫无犯,严明军纪的原则之下,义军入城后,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劫掠事件。因为李渊很清楚,长安如今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如果进城之后,大肆掳掠,这样只能激化社会矛盾,还有可能引发民变、动乱。以李渊的老辣,他还不至于会到那样愚蠢的地步。
更何况,李渊所率的义军,素来被冠以“仁义之师”的称谓,一路上秋毫无犯,善待百姓。所以才能一路从太原挺进关中,直到攻下长安。李渊这样做,也是为了赚取民心。他是以这种方式向天下人表示,我们李家是可以肩负起平定四海,一统天下的重任。同时,也为日后取代隋朝,建立大唐,赢得广大民众和社会底层的支持。
上一章节提到过,隋炀帝三下江都之前,曾让老臣卫文升辅佐代王杨侑。然而,李渊挺进关中之后,卫文升就因为忧惧成疾,一病不起,从此不再过问政事。所以,卫文升病重后,长安城基本上是由两个人主事:左翊卫大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
对于阴世师和骨仪这两个人,李渊可以说是恨之入骨。李渊兵临城下之时,曾经希望可以兵不血刃地占领长安。所以,李渊在攻城前,派遣使者劝降阴世师、骨仪二人。可是,这两个人却执迷不悟,选择了顽抗到底,拒绝了李渊的劝降。
不仅如此,阴世师和骨仪两个人更加丧心病狂。在李渊起兵之初,这两个人为了敲山震虎,杀了留在长安的李渊亲属(其中就包括李渊十四岁的幼子李智云),而且还挖了李家的祖坟,毁坏了李渊家五代以内的家庙。这种行径,不要说放在以前,就是搁在现在,也是丧尽天良,要遭天谴的。因此,对于阴世师、骨仪,李渊说什么都不能原谅,血海深仇如何释怀,这两个人必须要杀。
当时,李渊攻进长安的时候,卫文升已经病故,阴世师、骨仪等人俱被擒获。于是,李渊当众揭露阴世师、骨仪“贪婪苛酷,且拒义师”的种种罪责。然后,李渊命令长子李建成,将阴世师、骨仪,当众处斩于朱雀街道,其党羽十余人也一并处死,其他人一概不予追究。从占领长安到李唐建国的这个过程中,李渊总共就只杀了这十几个战争罪犯。
李渊的态度很明确,就是四个字:只诛首恶。李渊的做法是,只是杀了负隅顽抗,罪恶滔天的首恶之人及其党羽,绝不株连任何一个无辜之人。这样,可以有效地安定人心,彻底消除所有人心中的恐惧,一举扭转长安城中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的现状,使得长安重新回归到了正常的轨道。
自从李渊入主长安以来,经过他一系列安抚百姓,稳定人心的举措,严格军纪、只诛首恶等等。很快,就让长安城的面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纷纷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状态。并且,李渊的一项项义举,令他得到了长安关中地区百姓的一致拥护,在百姓心中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与暴虐无道,视人命如草芥的隋炀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记载:
余无所问,京邑士女,欢娱道路,华夷观听,相顾欣欣。
所以,李渊进入长安后,稳定内部政治环境的第一个措施,安抚百姓。在短短时间里,就圆满地完成了。紧接着,李渊便开始实施自己的下一步措施。这个措施,对于李渊而言,也是至关重要。
李渊稳定内部的第二个措施:尊奉隋室。
为什么说李渊的这第二个措施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天下人对于李渊的看法。李渊当初从太原起兵,打出的旗号是拥立代王杨侑为帝。尽管李渊知道,这次起兵的目的就是为了反隋,为了取代隋朝。但是,李渊就是不能打出反隋的旗号,只能依旧打出拥护隋朝统治的旗号。
虽然隋王朝此时已经大厦将倾,名存实亡,可是毕竟隋朝还没有正式灭亡。如果谁要是在这个时候公开打出反隋旗号,那势必将会成为天下群雄的公敌,会置于风口浪尖之上。故而,李渊起兵之时,提出“废昏立明”的口号,仍然拥护隋朝统治。
既然要“拥护”隋朝统治,究竟怎样才算“拥护”呢?或者说,如何对待隋朝的宗室、百官?李渊实行的第二个重要措施,就是尊奉隋室。尊奉隋室,对于一个人的态度就非常重要,谁呢?代王杨侑。
事实上,在总攻长安之前,李渊就反复告诫诸将,入城后,不许伤害代王杨侑,不许伤害长安城中的隋朝宗室成员,也不得毁坏隋朝宗庙:
强弩长戟,吾岂不许用之。所冀内外共知,以安天下。斯志不果,此外任诸公従民所欲。然七庙及代王并宗室支戚,不得有一惊犯。(《大唐创业起居注》)
应该说,李渊攻破长安,代王杨侑实际上已经成了李渊的阶下之囚了。那么,李渊会如何处置这个身为俘虏的隋朝皇室子弟?会不会杀了他呢?才不会。李渊留着代王杨侑,还有大用处。
当时,长安城破之际,城内局势不明,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代王杨侑此时正住在东宫,城破之时,他身边左右亲卫,部都四散奔逃,只有侍读姚思廉留在代王身边。李渊的义军士兵呼啦啦地冲进东宫,似乎要对代王不利。这个时候,姚思廉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面对这些身经百战的义军将士,厉声呵斥:
唐公举义兵,匡帝室,卿等勿得无礼。(《资治通鉴》)
姚思廉呵斥道,唐国公举起义旗,是为了匡复皇室,尔等不得无礼。没想到,姚思廉的一顿呵斥,居然镇住了场,所有的士兵都站在殿下,不敢上前,“众皆愕然,布立庭下”。(《资治通鉴》)
不一会儿,李渊来到了东宫。见到代王杨侑后,李渊恭恭敬敬地向代王行礼,然后,恭请代王杨侑迁居大兴殿。姚思廉扶着代王杨侑,走下顺阳阁,李渊则站在代王身后,非常谦恭地礼送。
姚思廉其人,是隋末唐初的著名才子。关键时刻,姚思廉能够以一介书生之躯,护卫旧主,其气节确实非比常人。唐朝建立后,姚思廉成为了李世民的“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曾与魏征一起编修史书。比如,“二十四史”中的《梁书》、《陈书》,都是出自姚思廉之手。
不久,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十五日,李渊备好法驾,举行大典,拥立十三岁的代王杨侑,在天兴殿即皇帝位,改元“义宁”,遥尊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从此,大业十三年又被称作义宁元年,杨侑就是隋朝历史上的“隋恭帝”。
那么,李渊拥立杨侑为帝,他自己又在朝中是什么地位呢?其实,小皇帝杨侑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李渊的阶下囚,就是李渊扶持的一个傀儡皇帝。杨侑现在也是身不由己,泥菩萨过江。
所以,杨侑刚刚登上皇位,就任命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位在王公上,以武德殿作为李渊的丞相府。并且,杨侑还专门下诏,丞相所发布的命令,不再称“教”,改称为“令”:
万机百度,礼乐征伐,兵马粮仗,庶绩群官,并责成于相府。惟郊祀天地,四时禘祫奏闻。(《大唐创业起居注》)
小皇帝杨侑这是在表态,日后朝中的一切政务都交由丞相李渊处理。除了重大的祭祀活动,需要皇帝出面以外,其它的事务皆由丞相处置。李渊刚开始假意推辞,不能显得太过心急。最后,麾下公卿将佐再三进言:
公负孺子当朝,岂得辞乎摄政,公不入相,王室何依临兹大节,义无小让。
在大家的一致劝说下,李渊装模作样地叹息一声:“王家失鹿,遂使孤同老狼。”于是,李渊接受了小皇帝杨侑的册命。至此,李渊完掌控了隋王朝的朝政大权,成为了长安城中的实际掌权者。
李渊在掌控朝政大权之后,他接下来就是要分封晋阳起兵的首功之人,以及入主关中的所有有功文武。首先,李渊需要册封的就是自己的三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
最初,李渊从太原起兵的时候,让李元吉留守太原,防备刘武周。所以,李元吉程没有参与攻打关中的战争。因此,从晋阳起兵到入主关中,一直跟在李渊身边的两个儿子,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
并且,李建成和李世民在跟随父亲李渊入主关中的过程中,是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尤其是李世民。在李渊起兵之初,李建成是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路军;李世民是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路军。当时,李渊将军队分为三军,他自领中军,等于是李建成、李世民两兄弟,分别是左、右两军的主帅。
从太原到长安,这一路上不知道遇到了多少艰难险阻。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二人,一直是并肩作战,为父亲李渊入主长安,杀出了一条血路。特别是李世民,无论是力克霍邑,还是建议绕过河东郡,直入关中,李世民都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而且,李世民后来率领右路军先行挺进关中,经略长安周边,为父亲李渊进入关中扫清障碍。可以说,李世民居功至伟。
所以,李渊对于这三个儿子的分封,直接关系到李唐建国后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最终,李渊还是依照立嫡立长的古制,册封长子李建成为世子。册封李建成为世子,这样等于是确立了唐朝建立后,李建成的太子储君地位。
对于其他两个儿子,特别是李世民,李渊究竟又是如何分封的?李渊明白,如果没有李世民这一路的浴血拼杀,如果没有李世民卓越的军事才能,李渊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攻入长安。并且,每当义军遭遇重大危机之时,李世民总能力挽狂澜,反败为胜。因此,李渊还是很倚重这个二儿子的。
那么,李渊该如何分封李世民呢?当时,李渊的封爵已经从唐国公晋封唐王,正式进位王爵。所以,李世民的爵位自然也要晋升一级。晋阳起兵之时,李世民的爵位就是敦煌郡公,李渊攻克长安,以李世民为秦国公、京兆尹;四子李元吉为齐国公。同时,李渊又改太原留守为镇北府,总领山东诸郡。
李渊分封三个儿子,长子李建成为世子,次子李世民为秦国公,四子李元吉为齐国公。这样的分封看似是各有所得,实际却为日后李建成、李世民为争夺太子之位的手足相残,埋下了祸根。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在分封完三个儿子之后,李渊紧接着又开始委任一批晋阳起兵的有功之人,设置丞相府官属,任命裴寂为丞相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考功郎中窦威为司录参军。应该说,李渊这个时候,除了没有皇帝的头衔,基本上已经拥有了皇帝的一切权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绝对的无冕之王。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既然李渊已经拥有了皇帝所能拥有的一切权力,那李渊为什么不直接称帝呢?其实,在李渊攻入长安不久,跟随李渊晋阳起兵的不少文武将佐,都纷纷建议李渊称帝,取代隋室:
天厌隋德,历数在唐。讴歌在路,被于遐迩。兵起晋阳,远定秦雍,百余日间,廓清帝宅。神武之速,此谓若飞。非天启圣,孰能如是昔汉高入关,不即自王,项羽后至,悔无所及。公虽卑以自牧,须安天下。(《大唐创业起居注》)
面对众人请求自己称帝的建议,李渊作何反应呢?史料记载,李渊“愀然改容”,脸色立刻变了,连忙说道:
举兵之始,本为社稷,社稷有主,孤何敢二刘季不立子婴,所以屈于项羽。孤今尊奉世嫡,复何忧哉。
李渊这话虽然说得冠冕堂皇,但并非真心实意。李渊不是不想称帝,要不然他也不会晋阳起兵。李渊之所以没有称帝,那是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还不是称帝建国的绝佳时机。还是前面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枪打出头鸟。
因为此时隋炀帝还在,隋朝还没有灭亡,如果谁要是公开称帝,那就是公开反隋。而且,李渊这次起兵,打出的是匡复隋室的旗号。如果现在公开称帝,无异于是彻底颠覆隋朝统治,将会成为天下群雄的众矢之的。因此,当时天下群雄中称公称王的不少,却很少有人称帝,他们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李渊目前只能采取尊奉隋室的措施,他在等待时机。
李渊稳定内部的第三个重要措施:招揽人才。
为什么李渊能够以起兵时的三万义军,一路所向披靡,入主长安?不正是因为李渊身边笼络一大批济世良才。李渊的儿女就不用说了,一门龙凤。李建成文韬武略,李世民军事天才,唐王朝未来的“军神战魂”,平阳公主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女中豪杰。
除了有这些个个出类拔萃的英雄儿女,更重要的是,李渊身边聚集着一群经天纬地的文武奇才,文有刘文静、裴寂、任瑰,武有刘弘基、殷开山、长孙顺德等人。有了这些谋臣武将的辅佐,李渊才能一路势如破竹,定鼎长安。
攻克长安之后,李渊为了稳定内部安定,同时,也为日后李唐开国加固统治根基,更加注重招揽人才的工作。李渊明白,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统治的重要性。那么,李渊进入长安后,是如何招揽人才的呢?就以两个人为例,哪两个人?一个是李靖,另一个就是屈突通。
先来看李靖。
李靖是何许人也?那是唐初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为唐王朝的统一战争和对外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唐朝建立后,先后经历了平定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江南萧铣、辅公祏的统一战争;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又率军北灭突厥、西破吐谷浑。因为赫赫战功,封卫国公,死后陪葬唐太宗昭陵。唐玄宗统治时期,李靖又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初入长安的李渊,是如何将李靖这样一位不世出的一代名将,招揽到李家旗下?首先,有必要介绍一下李靖其人。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李靖出身将门,他的祖父李崇义,曾任西魏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亲李诠,官至隋朝赵郡太守。而且,李靖的舅父,更是“隋初四大名将”之一的韩擒虎。根据《旧唐书·李靖传》的记载,“靖姿貌瑰伟,少有文武材略。”李靖从小就表现出天资不凡,他时常对父亲李诠说道:
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旧唐书·李靖传》)
志向远大,当然是李靖身上出彩的地方。不过,更让李靖出彩的,还是他的军事天赋。李靖熟读兵书,精通兵法,他经常与舅父韩擒虎在一起谈论兵事。韩擒虎这样的当世名将,居然对自己这个初出茅庐的外甥,赞叹不已,甚至将他比作是孙武、吴起那样的名将:“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不仅是韩擒虎对李靖十分欣赏,当时,许多知名人士也对李靖青睐有加。比如,与韩擒虎共列“隋初四大名将”之一的杨素。李靖初入仕途之时,先是担任长安县功曹,后来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官。
可是,唯独杨素却认为,李靖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当时,杨素官至尚书左仆射,却拍着自己的坐床,对初入仕途的李靖这样说道:“卿终当坐此。”意思是说,小伙子,你好好努力,将来你一定可以坐到我的这个位子。
那么,李渊是怎样将李靖这样一位未来的名将,招揽到自己的麾下呢?其实,李靖原来和李渊是有私怨的。
大业末年,李靖担任马邑郡丞,隶属于李渊麾下,与突厥作战。此时,隋末天下大乱已成定局,各地农民起义摧枯拉朽,已成燎原之势。身为隋朝山西军政首脑的李渊,自然也有谋夺天下的雄心,经常私下招兵买马,扩充军备。
李靖显然察觉出了李渊背地的“小动作”,因此,他便想揭发李渊。于是,李靖假扮成囚犯的样子,准备前往江都,向隋炀帝告密。等到了长安后,关中此时已经陷入了一片战乱,通往江都的道路,已经完堵死故而李靖没能去得了江都。
不久,李渊在太原起兵,然后一路血战,攻克长安。攻克长安之后,李靖便被李渊的义军所俘虏。李渊觉得,李靖当初差点坏了自己的大事,因此,便想杀了李靖。在临刑处斩之际,李靖壮志未酬,突然慷慨激昂地高声呐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