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里的咸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011章:考题……变了!,回档之1995,泡沫里的咸鱼,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自己是6月13日回到这个时代,距离期末考试13天时间,那些日子,很可能正是期末试卷的拟题阶段。
这又不是高考。
自家学校的期末考试,试题当然是自家老师来出。
而那几天,自己这只‘蝴蝶’,连校长都‘扰动’了,更别说各位老师。
然后就是现在。
苏杭很后悔,强烈后悔。
早知道,就应该悄没声地苟着啊。
现什么现!
那么一折腾,至少稳稳的一两百分,没有了!
无措、后悔、纠结、彷徨……
当听到监考老师可以开始答题的提醒,苏杭又怔了一会儿,才做了个深呼吸,努力调整心情。
既然如此,有多少本事,就用多少吧!
大不了,下次再来。
反正,自己已经改变了化肥厂那边的事情,父亲工作有望恢复,也不会再有曾经的某些隐患,何况,接下来的暑假,乃至以后,自己也能做很多事情。
打定主意,苏杭呼了口气,拿起一旁的圆珠笔。
重新翻到之前,还是打算先做第二道的成语挑错。
迅速浏览。
第一组,看了两遍,没找到错误,苏杭又有些慌。
转向第二组。
轻松抓到。
插科打诨的‘诨’,这里用成了三点水的‘浑’。
第三组,委曲求的‘曲’,用成了‘屈’,这个太容易了。
第四组,群英汇萃,这个有些难,但苏杭还是轻松找到,因为在之前的习题册上遇到过,‘汇’字错了,应该是‘荟’。
选‘A’。
填上答案,苏杭转向第一题,拼音挑错。
同样要求选择拼音对的一组。
稍微看了眼,一时间不知道有没有原题,就觉得非常熟悉,因为‘A’、‘B’、‘D’三组的错误之处,在苏杭眼里简直一目了然。
因此选‘C’。
再次填上答案,苏杭想了想,转向刚刚的《故都的秋》阅读理解。
这篇课文选段附带三道题。
前两道与习题册上一样,最后一道也只是略微调整。
苏杭稍稍确认选段内容和问题都没有太大偏差,重读了一遍题目,就开始写下记忆中的标准答案。
总计12分的一道大题,不到五分钟就已经搞定。
语文考试时长是150分钟,相当于平均一分钟回答折合1分的题目。
这下就省了至少7分钟。
回答完这一道,再看另外一道古文阅读理解,《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一段……这个,印象更深刻。
同样的三道题12分,苏杭这次用时更短。
这么流畅地答完了几道题目,苏杭感觉自己的心情已经放松下来。
好像,没什么难的。
于是没再急着继续答题,而是转向了最后的作文。
按照语文考试惯例,60分的作文题目,要留足一小时的时间,还要提前阅题,提前构思。
作文题目很简单,两个字,‘故乡’。
看到题目,苏杭记起,这一次……倒是没变,曾经应该就是‘故乡’。
只可惜,因为当初的印象太浅,提前没能想起来。
不过,显然适合写成抒情文的一个题目,对于重生前多年在外打拼习惯背井离乡的苏杭来说,倒也容易,转眼已经有了诸多感悟,以及一些可用的诗词、名句等素材。
迅速将灵感记在一旁的草稿纸上,苏杭分了一点心思偶尔构思,更多注意力重新转向前面的试题。
最终,除了选择题,其他部都使用了工整小楷进行答题的情况下,完成作文以外的题目,苏杭依旧只用了堪堪一个小时时间。
留给作文时间将近一个半小时。
于是,字的作文,苏杭先在草稿纸上细细列了一份提纲,又根据提纲在脑海中大致勾勒文章貌,十多分钟后,才终于开始落笔,时间充裕,为了卷面整洁不出错,也为了字体更漂亮一些,苏杭写得更慢。
当语文试卷部完成,看了眼时间,还剩18分钟。
苏杭没有提前交卷,又从头开始检查,仔细斟酌。
或许是锐化的记忆还在起着作用,从头到尾,苏杭对各种客观题的思路都很清晰,加上过去一段时间的填鸭式学习,很多都如同复印般刻在他脑子里,哪怕少数没见过的完生题,也能从记忆里找到类似的参照。
检查了两遍,苏杭都没有发现明显的错漏之处。
不过,苏杭还是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才和周围同学一起交卷。
等监考老师收走了试卷,苏杭依旧坐在座位上,没有了无措,没有了后悔,没有了纠结,却还是彷徨。
现在……
这算个什么状况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