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战斗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五十七章 鲁莽的先生,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键盘战斗家,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高炽的改制,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会这么大。
其实都是历史就有的方法。
张居正改革前,首先动的是本该监察大明廉政,却成为了人情关系网核心节点的御史。
说明了督理体系的重要性。
虽然张居正最先压下了御史,但不代表御史就放弃了抵抗。
被罢免的御史们各自回去了地方,后来又逐渐约在一起讲学养望,痛批张居正的新政,为张居正死后,清算新政积蓄了力量。
一个文明的发展,其内部的督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力量。
任何机构和人都会犯错。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古今中外都是在不停的犯错。
而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后没有改正。
出现了问题,只要道官们能正视问题,立马改正问题,那么出现的问题越多,这个文明反而会更强盛。
那么如何保证呢。
督理体系。
什么督理力量都不如老百姓参与的督理。
因为最终的结果是落在老百姓身上的,为了自己的利益,老百姓必然会用心督理。
除非只是挂名而已。
督理的权并不是实际控制在老百姓手中。
朱高炽放权给官员们,成立了内阁,官员们很高兴,如今听到朱高炽说要让百姓们加入,官员们开始了疑虑。
朱高炽没有在意。
这是人之常情嘛。
办理内阁,官员们当然乐于接受,并且大力支持,如今要在他们头上,让被他们管理的百姓们倒过来督理他们,心里当然有些不舒服。
也是朱高炽不愿冒然去应天府的原因之一。
在北平掌握了民心的他,可以轻而易举的压缩勋贵,武将,官员,乡绅们的权利。
因为他让利给了百姓们,建立了有效的治理,获得了百姓们反哺的力量。
而在应天府,应天府的百姓们,谁认得他朱高炽呢,而且舆论更掌握在乡绅手中。
在北平靠着老百姓的支持,然后培养起来的这套体系的官员,才是真正的接管应天府的底气。
中午。
内阁的阁员和其余的官员离开,朱高炽准备休息片刻,以养足精神应对下午的公务。
“有名先生执意见小王爷。”张小声的问道,“他说是关于学术打压的事。”
朱高炽皱眉,“请他进来。”
偏厅。
等候多时的先生,内心的不爽渐渐的消失,随之而起的是忐忑不安,越来越紧张。
正后悔的时候,张笑着请他去见小王爷。
那人硬着头皮跟了过去。
“请坐。”
朱高炽很客气,“为这位先生上茶。”
先生要拜见小王爷,被朱高炽免礼,温和的小王爷,让先生内心的紧张稍解。
自我介绍了一番,说起了自己的不满,谈起了自己的不满,这位先生又像回到了学校,在讲台上的气势。
“数理是小王爷说的重要的学问,我还被聘请为大学的理数导师,后年就去加入大学。”
先生很委屈啊。
朱高炽也终于听明白了。
古希腊文明的数学很落后,一直没有小数概念,他们的数学道路是走不通的。
古希腊人的计数系统看起来是十进制,实际上只是十根手指头的原因而已。
因为他们没有位值制的概念,记数方法十分的落后。
中国古文明的数学很先进,很早就发明了十进位值制的概念和理论。
发明九九乘法歌诀,小数、负数,例如古代已有零的概念,用空格表示、以及探索开方、圆周率、方程计算、分数运算等等。
而要在十三世纪,西方才有了小数这个概念。
当时的法国还在使用落后的二十进制。
因为古中国与印度的频繁交流,印度从中国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数学知识,其中包括十进位数字系统。
之后,印度创造出了阿拉伯数码,并传播到了阿拉伯地区,欧洲人将之命名为“阿拉伯数字”。
随着后世西学的胜利,他们命名的阿拉伯数字成为了世界普遍的印象。
十三世纪之后,欧洲人才开始接触到十进制,但直到印刷术的流行,十进制才在欧洲真正普及。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也就是说,没有十进位制的话,各国数学基础不统一,也就很难谈起数学进步,以及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现代文明。
从记数系统上来看,“十进制”传播到欧洲之前,人类算术的高峰只可能在中国,而不是古希腊。
事实上,在十五世纪之前,除了古希腊的几何,欧洲算术成就泛善可陈。
而欧洲真正与中国拉开差距是在清朝时期,当时中西方交流之后,欧洲站在中国古代数学的巨人肩膀上创立了微积分。
很多以欧洲人姓名命名的数学原理或公式,其实中国人早已研究出来了。
比如南宋“杨辉三角”,在西方被称为“帕斯卡三角”,前者比后者早了四百多年。
南北朝“祖氏原理”,也就是涉及几何求积的命题,在后世西方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前者比后者早了一千一百多年。
因此并不是中国古代数学成就不高,而是后世的落后,导致传播度不够,以及欧洲掌握了近现代的话语权。
但现在是十四世纪末。
在古中国,伟大的的数学家们,把n计算到毫无用处的、达到7位小数的高精确度。
这对现实的运用并起不到有效作用,成果是伟大的,但是在运用方面却微乎其微。
小数的两位,已经足以解决绝大部分的问题,更不用说长达七位的小数。
因此技术报更看重各行发表的实际运用类的文章,而不是这位先生总纳的古中国理数。
这条道路是一定要发展下去的。
但正如石油。
朱高炽知道石油的重要性,但这是十四世纪末,重要性在未来,而不是当下。
不过呢。
虽然这位先生并没有自己的突破,但是能把古中国的数理整合起来,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了。
看来能成为未来大学的导师,此人还是有很高的水平,因此朱高炽给予了支持。
他给技术报报社写了亲笔信,希望技术报的工作人员,重新审理这部理数宝典。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