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战斗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四十八章 利用先知投机取巧,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键盘战斗家,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例如军权和人心上。
“看来任何事物的结果,都是有脉络可循的,不是突兀的发生,朱棣的成功是偶然,也是某种必然关系。”
无论朱棣的心思真实意味如何,他现在的行为,对朱高炽的计划是有利的。
人的心思最难猜,朱高炽无法得知朱棣的心思,也无法得知葛诚的心思,更无法得知朱元璋的心思。
如果葛诚是锦衣卫的探子,那么自己在北平的工业发展,可以说从最初就展现在朱元璋的眼皮子下。
要说朱元璋是反对的,那么朱元璋并没有打压,可要说他是支持的,他也没有给出优待。
那自己的心思,会不会被朱元璋猜到呢,这位老人家的谋算,对人心的了然,朱高炽可不敢小觑。
猜来猜去,没有半丝的头绪,朱高炽放弃了。
自己的优势在对工业,对时代发展的脉络上,舍近求远才是愚笨的行为。
朱高炽放弃了和这些人物较量心思,转头力发展工业。
“这种投入叫做资本的运作,而资本的运作,需要底层的支撑,否则就是空中楼阁,迟早会引来崩塌,造成经济危机,一种毁灭的行为。”
朱高炽召开了内部会议,关于铁道建设商会事宜的准备工作。
十几位掌柜,有财务部部长,粮票银行的行长,他们认真听取小王爷的讲解。
“矿区产铁,铁厂产铁轨,铁道铺设铁轨,而铁道初期的收益,无法维持这种运作。”
“而且铁道的建设,又需要大量的投入,在北平境内,可以通过调控手段,利用中华重工体系来吸收,可在陕西和山西,中华重工无法主导两地,更谈不上调控,那么需要一种新的模式。”
大明发展工业的一切事物,在朱高炽的心中,都是有迹可循的,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英国1740年,铁产量是一万七千吨,四十年后是七万吨,可在后来的十年中,直接翻倍变为二十六万吨。
一万七千吨是三千四百万斤,是英国刚开始工业发展之初。
北平人口近三百万,一年的铁产量只有五六百万斤,通过三四年的时间,朱高炽提升到了两千万斤。
这项成就,比起后世用二十年走完西方数百年的成就,远远不能相提并论。
要知道在当下的大明,大明同样具备后世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大明能碾压周边,有极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更不提朱高炽手中掌握的各种大势和知识,既有中央调控的优势,又不需要走弯路,避开了各种阻碍。
十几位中华重工的顶层管理者,仔细记着笔迹,他们都是聪明人和实干家。
在理论上,无人不服气小王爷,只有跟得上小王爷经济理论,并严格按照此理论做事的人,做出了成果,才能走到今日的地位。
“那么以铁道未来收益,以及矿区未来收益,以此来抵消,充分消化资本。”
两百万两银子,等于四百万石粮食,这还是第一期的融资,朱高炽可承担不了。
中华重工打造的粮票体系,也是承接不了的,也就无法内部吸收调控。
而铁道的建设,在陕西和山西两地,没有中华重工这种调配社会模式的枢纽存在,那就必须要大量的资本。
犹如美国修建铁道的成就,采用未来的收益,吸收了天量的资本,才达成了计划。
“现在唯一的难题,是和秦王府的协商,在铁道的建设上,必须以商团为主。”
论资本的运作,大明哪个商团比得过中华重工,在铁道建设商团,中华重工体系下构建的商会,自然主导了铁道建设商团。
虽然名义上没有燕王府的影子,可实际上仍受朱高炽的控制,这是他不会放弃的。
否则他费这么大精力发展陕西干嘛?
如果不能在靖难之役中为他出力,那还不如调转力气去别的地方,等到国一盘棋时再来治理。
这成了无解的问题。
会议结束后,朱高炽叫来了周世丰,悄悄的说道:“可以诱惑下秦王。”。
小王爷的吩咐,让周世丰不明其意。
秦王最高光的时刻到了。
可他活不长。
真的没有多少时日。
既然如此,朱高炽认为可以诱惑下,让他以为自己能控制铁道建设商团。
“让人告诉秦王,只要铁道建设商团进入了陕西,在秦王的地盘上,还不是任由其揉捏,没必要在名头上纠缠。”
周世丰不可思议,反问道:“这也是属下们担忧至今的麻烦,小王爷难道另有主意?”
“咱让父王写封信给二伯,到底是亲兄弟,终归给三分薄面。”朱高炽随便给了个理由。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