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黍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亚,汉世祖,芈黍离,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高州,马哈茂德对伽色尼主要做了三方面的部署:其一,安营扎寨,打造连环壁垒,死死地盯着高州城的同时,眺望河中城,期待着安西军的进一步反应。</p>
其二,派军肃清之前进军途中遗漏的安西城镇、散兵,尤其是纪浑河流域沿途,打通并巩固直通国内的粮道,做出一副长期鏖战的准备,而接下来也的确有源源不断的军需物资,通过伽色尼北部的巴尔赫平原转运,水陆并进,充实前线。</p>
其三,大军不轻动的情况下,马哈茂德派遣了数支兵力规模不等的精锐骑兵,东渡纪浑河,直袭安西国腹地。马哈茂德给的任务,当然不是去攻打河中地区的大城,而是去杀人,杀汉人,杀那些背弃安拉、甘为汉人奴仆的叛徒,同时解救那些不甘汉人奴役的信徒,挑动他们一起参与到对汉人的复仇中来。这一策,显然是为了破坏安西正常备战秩序、削其元气去的。</p>
其四,变呼罗珊、明城方向佯动之师为主动,汇合已经东来之数万圣战者,全力收复失地,攻克明城,去安西国海东一翼,也彻底巩固高州大军后方。</p>
其五,马哈茂德还遣使北上,联络安西国北部草原的乌古斯叶护国、基马克、葛逻禄等势力,邀其南下,共击安西,共分财货、土地、人口。</p>
马哈茂德一套组合拳下来,还真就在短时间内给安西营造出一种危机四伏、内忧外患之感,甚至于,安西王刘文泽都忍不住慌神。</p>
不过,这个阶段的安西王朝,能人还是有不少的,在高州有老将康继荣镇守,拱卫河中的同时,牢牢地钳制着马哈茂德大军,让其不敢贸然东渡;在河中,当王朝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军功贵族们的能量也被逼出来了,可谓团结一心,众志成城。</p>
首先是侍中杨翼,向刘文泽仔细地分析军情局势,稍安其心,为其出谋划策。在杨翼看来,敌军来势汹汹,惊天动地,但对真正对国家有致命威胁的,只有马哈茂德大军,但也被高州这颗钉子钉在阿姆河对岸。</p>
形势虽然一时危沮,但远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敌军逞一时之凶,但杨翼认为动用如此规模的军队大征,以伽色尼国国力,绝不可能长久支持,待其势弱,破之就如摧枯拉朽。</p>
同时,安西各地兵马正在动员,并且完成了一定集结任务,派军加强阿姆河防线,戒严全国,着重打击侵入河中烧杀掳掠的敌骑,先安国内,再御外寇。</p>
至于北部的游牧势力,乌古斯叶护国早已衰落、分裂,基马克、葛逻禄者距离较远,多年以来又面临着北廷的扩张压力,并不足虑,只需遣一上将,率一偏师,即可震慑。</p>
建言献策之外,杨翼还向刘文泽举荐了一名军事统帅,萨城(萨末鞬)副指挥使郭琚。刘文泽在了解过郭琚的出身与履历之后,即委其萨城防御使之职,由其率军剿灭东寇敌骑。</p>
杨翼,乃是甘州杨氏出身,甘州杨氏则与长武伯杨廷璋同宗,杨廷璋则是已故邢国公郭威的小舅子......总之,杨翼的出身在安西上层虽非顶级,但也算渊源深厚,而其才干见识则完全能抹平出身上的不足,成为刘文泽股肱之臣,跻身安西决策圈。</p>
至于郭琚,时年方三十,同样出身名门,乃是博望侯郭进曾孙,虽短于政治,但胸有韬略,极富统兵才干。而郭琚和杨翼以及镇守高州的康继荣,也成为此次抵御阿拉伯入侵并反击最重要的三名功臣。</p>
到四月下旬时,郭琚通过强击、突袭、诱伏等策略,亲自领军,将东侵的伽色尼骑兵大部剿除,歼敌7000余人,余者溃逃,虽未将马哈茂德楔入安西腹地作乱的刺给彻底拔除,但基本消除了其对安西统治秩序的威胁。</p>
在逐寇的过程中,郭琚还顺便平定了好几股教民叛乱,对于叛乱分子,郭琚展现了格外狠辣的手段,不论什么身份、性别、年纪,一概格杀,无有宽容。在极大震慑国内那些不安分异心者的同时,也难免让人感慨,阿拉伯人的蛊惑能力实在强悍,安西都做到那等决绝的程度了,遗毒依旧未清......</p>
在郭琚的打击下,马哈茂德扰乱安西的意图落空了,当然也不能算完全落空,付出了上万人伤亡的代价,还是给河中地区造成了重大的混乱、破坏与伤亡。其他部族、仆从也就罢了,关键是汉人的大量死伤,让安西上层尤其肉疼与愤怒,这可都是自家人!</p>
甚至于,有一支敌骑甚至越过了萨末鞬、俱州(列宁纳巴德)、达州(塔什干)这些安西重镇,一路烧杀抢掠,窜逃至怛罗斯境内方才被彻底消灭。</p>
此事也让安西上下深以为耻,自先王刘旻以来,从来只有安西去敌境兴风作浪、烧杀抢掠,还从来没有让敌寇如此猖獗,长驱直入,肆意杀掠。</p>
伽色尼军在河中地区的一番折腾,也彻底将安西上下打醒了,而醒过来的安西,也在四月中旬完成全面彻底的动员,于四月二十二日,十三万大军在安西王刘文泽的亲自率领下,开进纪浑河畔,与马哈茂德大军,隔岸对峙。</p>
这十三万大军,也几乎是安西国能够动用在纪浑河战线上的全部力量了,虽然仍旧没有把国家掏空的地步,但刘旻苦心孤诣积攒了几十年的家底都被刘文泽的摆出来了,其中囊括了安西几乎所有的精锐,包括碎叶、怛罗斯这种老区的忠诚且精锐的汉族主力,也一并投入到对付伽色尼军上。</p>
而从四月下旬,一直到七月中旬,双方在北起高州的纪浑河渡口、滩头间发起登陆,进行了数十场鏖战厮杀,都试图找到对方的破绽,然而又都心存忌惮,各自加强河防巡逻,不敢贸然大举渡河进攻,战场的格局也一直处于一种僵持的局面。</p>
僵持之局面,反映的实则是各自不同的战略意图。以高州为饵,吸引安西主力大军前来,藉以寻求决战的机会,一举破敌,对刘文泽,马哈茂德总归是不像对刘旻那般忌惮,多多少少有些轻视的心理。</p>
在将安西大军吸引到纪浑河后,马哈茂德又需采取守势了,以他手中掌握的实力,从兵力上甚至处于弱势,因此,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伽色尼军更多的是借当初修筑的堡寨进行防御,同时力保河防及粮道不失。</p>
而马哈茂德稳守等待的,则是海东方向的阿拉伯联军,那里可有近十万的军队。本次大战,海东方面的战事是不可不提的,但在杨翼为安西王刘文泽的筹谋中,对明城的防御,却明显有所忽视,甚至讳言之。</p>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坐镇明城的不是他人,正是刘文泽的二哥甘侯刘文沥,当初是被刘文泽生生从河中排挤出去,又调离经营多年的封地甘城,派到明城那片生地去抵御阿拉伯。</p>
第二点则因为,雷州失陷,敌寇高州,导致交通基本断绝,想要重新联系上,要么正面击溃马哈茂德大军,要么就得绕过整个卡拉库姆沙漠从里海东岸兜个大圈子,这一点在当前的交通条件下显然不现实。</p>
而孤立无援的明城,面对阿拉伯大军的包围,其结果是很难往乐观方向去想的,因此,即便明城是战略要地,在“六次大战”这盘大棋上,也悲哀地成为了一颗弃子。</p>
从结果来看,也的确如此。面对阿拉伯联军大举进攻,安西首先就被赶出了呼罗珊,那里也根本守不住,紧跟着便是I伽色尼、圣战者的联合北上,围困明城。</p>
阿拉伯联军近十万人,而明城的守军,即便把呼罗珊的败卒算上,再把临时征召的汉族私人武装算上,也不过一万七千人,其中可以仰仗的精锐只有不到八千,力量悬殊很大,敌强我弱的局面很显着。</p>
而这第二次明城会战,比二十年前,要更加漫长也更加惨烈。上一次,战死了北廷王室、赵王刘昉之子刘文涛,而这一回,死了刘文沥。</p>
说起甘侯刘文沥,他政治上短视,性情上暴躁,更无多少容人之量,尤其在夺嫡之事上失败后,其缺点就进一步放大,可以说,他有着诸多让人厌恶的缺点。</p>
但仅明城一战,就足以为其正名,他不愧于身上留着的大汉皇室的血脉,更不堕乃父之志。即便政治上遭到了打压,但在面对阿拉伯军来袭之时,没有丝毫软弱与迟疑,更无半点怯懦与畏惧,收拾好心情,便率领守军力敌联军。</p>
从五月初三,阿拉伯军围城,到六月二十七日明城告破,刘文沥率领安西汉军苦苦坚守了近六十天。在战场上,他是一个无所畏惧的勇士,是一个可以信任的同袍,靠着身先士卒、同甘共苦,硬生生从一个“流放”的王侯,获得了守军将士的拥戴,追随死战。</p>
最终,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明城还是被阿拉伯军攻破了,一万多守汉族守军,全军覆没,城破之际,刘文沥抱着一桶火药与几十名圣战者同归于尽,尸骨无存,死得极其壮烈。</p>
二十年前明城会战,虽然胜败并非决定于明城攻防,但“明城之战”却是整个阿拉伯世界之殇,“明城”这个名字也得以远扬,让无数阿拉伯忠诚信徒咬牙切齿,亟欲夺之,一雪前耻。</p>
从第二次明城之战的结果来看,他们做到了,成功把阿拉伯的旗帜插上了毁于硝烟的明城城墙上,但付出的代价,也同样惨重,哪怕进行轮番攻击,又役使一大批炮灰填城墙,东征联军的直接战损,也超过了两万人。</p>
刘文沥在攻防后期已存死志,召集麾下将校,直接明言,他们这些人必死,但死之前,都至少得换两条敌人的性命。可想而知,后期的明城汉军,论疯狂一点都不比那些圣战者弱,联军的很多死亡也都是在攻防后期造成的。</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