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如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2章 羌乱1,汉朝旧事,墨如枫,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边塞显得无比热闹。
羌族人迅速结兵反击,破了一些城镇,杀了一些官员。
义渠安国派三千兵马去平叛,没想到却大败而回,损失惨重。义渠安国狼狈回到令居,将此事上奏朝廷。
奏报传到朝廷,刘询大怒。
神爵元年(前61年)春,朝廷为伐羌之事争得不可开交。
刘询颇为头疼,因为自他登基以来,战事很少,承平日久,提起打仗,不少大臣都头皮发麻。
其实这还不是刘询最头疼的地方,打仗其实不可怕,现在国库充盈,钱粮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诺大的朝廷,他竟然找不出可以信赖的将领。
赵充国是位勇将,可毕竟是年纪大了,还能不能上战场,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但刘询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他又不能让大臣们看到他的茫然,只能派御史大夫丙吉摸到赵充国的府上,问是否有合适的将才可以推荐。
赵充国面对问询,微笑道,“恐怕没有人比老夫更合适。”
丙吉原话带回,刘询啧啧称奇,不过,他还是不放心,又派人去问道,“将军觉得羌虏怎么样,要多少兵马?”
赵充国不像前次般不经思考,脱口而出了。
他略一沉吟,正是这一沉吟,恰好体现了他名将的盛名绝不是吹来的。
他说道,“百闻不如一见,臣只有到了金城(兰州)亲自查看,才能得出结论。”
刘询听完赵充国的回话,彻底放心了,赵充国用兵谨慎,实在是名不虚传吧。
诏书很快下来,赵充国再一次受命带兵平叛。
得到了皇上的任命诏书,七十岁的赵充国顾不得年迈,迅速地带着不足万人的骑兵直奔金城,打探敌情。
他到达金城后,便集结一万骑兵,准备渡过黄河。
那阵势看起来是要找羌人决战。
但其实赵充国心里不是这么想的。对于羌族,他一直以备战,分化,安抚为略。硬碰硬的大战,不是赵充国所期望的。
所以,他渡过黄河,仅仅是威慑。
他是个谨慎的将军。
为了以防不测,连渡河的细节他都作了安排。他命令,夜间,由三个小队悄悄渡河,先行安营扎寨。等到天明后,大军再度河。
赵充国的大军过河时,羌族就有百余骑前来窥视。
不少将领都忍不住要冲上去,却被赵充国严令制止了,理由是前来的是骁骑,有可能是诱兵,现在冲上去就要上当了。
赵充国的部队来到了一处峡谷前。
峡谷名为四望峡,峡谷幽长,非常便于伏兵。
赵充国不傻,他喝令部队停止前行,并派出骑兵前去探查,放哨,看是否有伏兵。在反复确认没有伏兵时,赵充国也没有下令部队前行。
部队一直等到深夜,才等来了继续前行的命令。
赵充国到达西域都护府,大军入城。赵充国除了布置守城,还做了一件让很多人不明白的事—----“日飨士卒”。
面对羌人的数次挑战,赵充国严令不准出战。
这让很多人都犯了糊涂,不明白这赵老头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远在长安的刘询都迷糊了,他有点怀疑赵充国是不是人老怕死了。
赵充国他现在摸不透,他只能为了保证胜利,继续调兵遣将,他调集西北各地六万人前往助战。
赵充国坚守不战,终于引起了地方官员的不满。酒泉太守辛武贤就上书委婉的批评赵充国的“拖延”战术,并提议出兵张掖先破先零人的羽翼开,破等协从部落。
刘询把奏疏转给赵充国。
没想到赵老头的回话却理直气壮,赵充国的意思是辛武贤的策略是十分错误的,即便要打也应先惩首恶,协从自然不攻自破。
刘询无法,只能将赵充国的奏折廷议。
大臣们没有看到赵充国的通盘考虑,多数站在辛武贤一边,因为连刘询也倾向于辛武贤。
廷议的结果是赵充国不想看到的。
侍中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策略受到嘉奖。
同时,下诏赵充国,责他拖延用兵,不顾士兵艰苦,不计国家开支。令他即刻按辛太守之策行事。
赵充国就是赵充国,面对这么一份措辞严厉的诏书。
他的回答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了给刘询留面子,他再次上奏,陈述己见。
刘询收到奏折,大略看了一眼,便将其狠狠地摔在了龙案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