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雨声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36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2),天地任我行之二,窗外雨声响,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上回讲到异时空清末朝鲜半岛格局,因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让日本灭朝鲜王室后霸占了半岛。
当时的中国正值“满清王朝”末期,而清朝国内的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都纷纷请求清廷增兵朝鲜半岛,并且朝中还形成了以“光绪皇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想凭清朝强大的国力碾压日本。
然而,慈禧太后不愿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更何况私下挪用了“北洋水师”的500万两白银军费来修颐和园。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清廷中的“主和派”。
到了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一直按兵不动的李鸿章才应光绪帝的要求,开始派兵增援朝鲜。随着中日、日朝谈判相继破裂,而欧美列强们的所谓“调停”也均告失败。
因此,到了西元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也”作出开战决定;到了西元7月20日,日本编成了以伊东祐亨为司令的联合舰队,随时准备寻衅;同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其”废华约、逐华兵”,与清朝撇清关系,并要求48小时内答复。但是,朝鲜却继续敷衍日本。
于是,日本决定出兵控制朝鲜政府,以找到与驻朝清军开战的“委托”。西元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的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日本迫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
控制了朝鲜政府后,日本于西元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不宣而战,在朝鲜半岛以西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号、“广乙”号,导致“丰岛海战”爆发,标志着“甲午战争”爆发。
在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号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蓄谋已久的“第四次中日战争”。其实,中、日两国早在唐朝高宗时期就爆发了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白江口海战”。只不过,那是的“日本”国名认为“倭国”,且实力较弱而已。
而“第二次中日战争”实际上是元朝两次“东征日本”,因连续遭受台风而沉船覆师导致损失巨大,最后只有少部分幸存残兵登陆日本列岛,却被倭人以“丛林战”击败,将活捉的“元军俘虏”拿来开“活人烧烤大会”。
“第三次中日战争”即发生在明朝后期“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朝鲜之役”。当时,刚结束了日本“战国时代”的“幕府将军”丰臣秀吉发兵三十万入侵朝鲜,准备以朝鲜半岛为“跳板”来入侵中国明朝,但最终失败了。
“第四次中日战争”即发生在清朝末年的“甲午战争”,因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促应对,结果战败了,开始沦落为日本的殖民地。其实后面还有“第五次中日战争”,即发生在西元1931年9月18日的“抗日战争”。
至于“甲午之战”后的“中日战争”,则不在此序列中,因为“大发明家”逝世于西元1896年12月10日,所以此时空的“崇祯帝”朱由检尽管在机缘巧合之下拥有了诺贝尔的部记忆,但也仅仅止步于诺贝尔生前。
西元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清朝在其宣战诏书中指出:“朝鲜历来是清朝的‘附属国’,清朝是应朝鲜政府的要才求出兵相助的。相反,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理昭然’……”,令清朝忍无可忍,只能被迫宣战,决定跟日本打一仗了。
因此,“着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决定出兵了。
而与此同时,“倭王”(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在宣战诏书中则针锋相对,声称:“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并声称其开战原因是“帝国于是劝朝鲜以厘革其秕政……朝鲜虽已允诺,但清国始终暗中百计妨碍……更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
表示其目的是“使朝鲜永免祸乱”、“维持东洋局之平和”、“宣扬帝国之荣光于中外”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不过,即便如此,也并不代表清朝就能轻易战胜此“恶邻”——倭国。
但是,慈禧太后却盼望着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慈禧的态度导致了不少清朝高层官员倾向了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中日甲午战争”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从西元1894年7月25日——同年的9月17日,为“甲午战争”的第一阶段。在此阶段中,交战区域主要是在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则是“黄海海战”。
西元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清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偷袭之后,很快被在陆上的成欢驿的日军偷袭,即“成欢之战”。由于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因此,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军只能被迫绕道“汉城”(首尔),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即“平安道”的首府——平壤。
清朝陆军以“分统太原镇总兵”马玉昆率五营一队(约2100人),与“河州镇总兵卫”汝贵盛军以及“奉天”的奉字练军、盛字练军一起,构成了四大军29营,13526人,于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与从“牙山”退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汇合。紧接着,大清朝廷命叶志超为“驻平壤各军总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