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雨声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3章:重用贤能,天下归心,天地任我行之二,窗外雨声响,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上回讲到崇祯帝利用“寄魂分身”治理朝政,并借助太祖“洪武皇帝”之威,参考了“永乐盛世”整合资源。
说起那通过“靖难之役”篡逆而起的“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除了“篡逆”的行为被后世颇多指责,登基之后倒行逆施,和大肆屠杀“建文帝”旧臣的行为招致抨击之外,历史学家对其在位22年的评价还是挺高的。
明朝“永乐年间”的整个国家财政年收入平均起来约为3000万两白银!在“郑和下西洋”期间大搞“外贸垄断”,狂赚西洋人的钱,也不过才将财政年收入提高到3700万两银子而已,因为“靖难”之后,中原已糜烂。
但是,在朱棣登基后,参照“南京”城防来营建北京城,并先后五次北征蒙古,四次南征交趾,征服辽东,稳定西南,疏通并新开运河,派遣郑和下西洋,修建“武当山”的“道教祖庭”,同时还要修“永乐大典”。
上面说提到的每一件事,都是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但却少有人敢称永乐朝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因这其中不得比提一个人被海内外诸多明史学家赞为“永乐盛世大账房”的名臣——夏元吉。
其实,以上种种原因都可归根于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能使磨推鬼”。在这个集列朝所有“宏图伟业”于一身的时代,列列伟绩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一个“钱”字,更何况明朝商品经济发达。
夏元吉升官为“左侍郎”数月后,于永乐元年(西元1403年)四月,收到了他任上后的第一个重要差事:赴江南治水。彼时的江南,是大明朝物产最为丰富之地,也是税收的主要来源,乃朱元璋定都南京的原因。
可自洪武三十一年以来,连年暴雨成灾,导致粮食减产,使国家赋税大损。因此,朱棣很重视此事,早在入主南京之初,就先后派遣工部侍郎吴中、兵部侍郎方宾于建文四年八月、十二月两次下江南治理。
可是,这两位跟从朱棣而来的“老班底”不通南方水情,以至徒耗民力,劳而无功。因而,夏元吉受命此行,让朱棣甚为重视,以至于行前,明成祖朱棣还专门派督御史俞士吉送水利书籍给夏元吉治水之用。
两个月后,朱棣又派户部右侍郎李文郁前往协助。夏元吉到任后,先反复考察水情,然后力排众议,更改传统治水方法,提议从吴淞河至太湖之间开凿运河,并在沿途设置水闸,控制流量,以求保证“涝则分洪,旱则灌溉”之效。此举动用民工10万人,而夏元吉则以身作则,经常布衣麻服吃住在工地,亲自督工。
旁人劝“夏大人”注意休息,他却答道:“民工都在辛苦,我怎能独享安逸?”众人闻之感动,于是工程大进。次年,他又督造了连通白秋河至太湖的工程,把江南两大河流贯通起来,至永乐二年九月线竣工。
从此以后,“苏淞农田大利”,真正做到了“苏湖熟,天下足”。值得一提的是,西方采用相同的治水方法,还要等到200年后的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启动了。这说明,东方古国的水利工程技术远超同期西方!
对于夏元吉的江南治水功绩,就连朱棣的第一谋士“妖僧”兼“国师”姚广孝也为此大为称赞,并认为夏元吉乃“古之遗爱也。”初建奇功的夏元吉自此得到明成祖朱棣的荣宠,并且在荣归南京后也愈加器重他了。
不久后,夏元吉被升为“户部尚书”,正式担当起了大明朝廷的“大账房”。于是,夏元吉借此劝谏朱棣废除“文字狱”,并为朱元璋时代因“写文章”而招祸的文人们“平反昭雪”。这其实在劝诫朱棣要避免“文字狱”。
经过一番开导后,朱棣终于下达了“大明朝不因文杀人”的训诫,使得一批之前蒙冤几十年的文人、学子和诸多被封杀的诗文著作等,从此得以重见天日。这使得明朝文化空前繁荣,百家争鸣,更从此开始。夏元吉在“永乐时代”最重要的作用,其实是和“永乐时代”的一系列“大功业”紧密相连的,比如造宝船下西洋;修建武当山“道教祖庭”;征服东北与西南;编修《永乐大典》;4次南征安南(越南)且每次动兵30万;5次发兵北征蒙古,平均每次动兵50万;经济花费都是天文数字,没有雄厚的财力,根本就玩不转!
对比前朝、后世,号称“丰庶”的隋朝炀帝时代、后人赞为“富宋”的北宋徽宗时代、累积“十武功”的朝清乾隆时代,上述的“大动作”仅进行了一、两样,便足以招致国库空虚和苛捐杂税丛生,使得百姓负担激增,以至于变乱四起,天下动荡了。但永乐时代,虽说难免劳苦百姓,却终能将这些“大动作”逐一完成。
再算上修建北方“边墙”即“万里长城”,则更是一笔巨大开销,个中奥妙,正在于夏元吉的“理财之能”。
清朝历史学家赵翼曾赞叹说:“历朝论理财能者,唯桑弘羊、夏元吉二人也!”居然将明朝“大账房”夏元吉与西汉“大司农”桑弘羊相比,评价可谓甚高。
其实,夏元吉之所以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在于他高人一等的经济眼光。在朱棣的历次“大动作”中,不断有人提议用增加赋税的办法解决筹款问题,每次夏元吉都坚决反对,因为这是“涸泽而渔”。他的诀窍可以概括成一句话:“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庶民,且便商贾。”这些方法中,“裁冗食”最难办,其内容涉及到“机构精简”,减少皇室开支用度,甚至限制朱棣本人日常花费等问题。但夏元吉知难而上,于永乐四年,借筹措下西洋经费为由,请旨裁减中央到地方闲散衙门200个,分流近千人。朱棣每年给诸诸多皇子、藩王的赏赐,也经其谏劝,从而每年俭省了近三分之一。
朝廷禁军经其核算后,淘汰了大量老弱残兵,却建成了兵少而战力精的“三大营”。这一件件事情都是“得罪人”的,曾有人向夏元吉贿赂以图“方便”,但他将众人贿赂之物尽数挂在家中屋檐下,以表清廉之意。
接着流言四起,不断有人在朱棣面前进谗言,诽谤夏元吉狐假虎威,沽名钓誉,误国误民等等。好在明成祖朱棣对夏元吉信任有加,并多次告诫群臣:“构陷夏元吉者,处重罪。”这才使诬陷风伯逐渐平息。
其他几条政策同时施行。比如,“平赋役”即增加对富户阶层的税收,同时减免贫民阶层税收,其实就是动用行政手段缩小贫富差距,泯灭仇富心理。同时,夏元吉还允许乡民在不得已时,也可出钱代劳役。
“清仓场”即清理各地仓库和废弃的官营手工作坊,严查贪污腐败,每遇贪墨要案时,他便亲自核算,屡屡揭穿贪官伎俩后移交“三法司”,按照《大明律》法办,该抄家的抄家,该发配的发配,甚至砍头!
“广屯种”即招募内地无地“流氓”去边塞耕种落户。这不是朱元璋时代的“强制迁移”,而是国家出台“优惠”政策,用免税和经济补助来吸引农民前去落户,结果愣是让“九边重镇”各地22年来“户口增倍”,大大有利于“明长城”一线的国防安建设,给朝廷减轻压力。而最早从内地“闯关东”的人,也恰出现在这一时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