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1章 越王,1850再造中华,左茂行,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直到民国初年,立宪派都很有势力。袁世凯称帝,与他的政治顾问古德诺不无关系。
古德诺是美国人,在学术界享有盛名,被美国人称为“行政学之父”。他发自内心地认为,中国需要强人政治,需要一个“帝王总统”。
为了“公共福利”,为了中国的未来,古德诺决定维护袁世凯的权威,帮袁世凯起草了《中华民国约法》。这个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是袁世凯称帝的序曲。
学者出身的古德诺,没有认识到民国政治的诡谲。袁世凯备受鼓舞,最终称帝。而古德诺也受到国内的口诛笔伐,几乎身败名裂。
唐约翰是美国人,追求平等自由。连唐约翰也作此表态,杨烜称王再无顾虑。
杨烜来了兴趣,问道:“假若我要称王,诸位以为该取什么王号?”
眼见杨烜在称王问题上口气松动,众心腹大受鼓舞。冯可钦抢先说道:
“周朝奠定了华夏的文化基础,出现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中原华族对外族的侵扰进行抵御。
“大元帅不如定王号为周王,既有推翻夏商之意,又可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号。当下华夏内忧外患,大元帅称周王,号召天下尊王攘夷,颇能引起国人共鸣。”
“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词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满清入主燕京时,朝鲜士人便有“尊王攘夷”的说法,以“小中华”自居。朝鲜人认为中华已经亡国,朝鲜将保留中华衣冠、儒家文脉。
日本幕府末期,下级武士亦组织起激烈的“尊王攘夷”运动,成功推翻幕府,为明治维新扫清了障碍。
杨烜觉得,称周王可以与“尊王攘夷”搭上边,但总觉得王号不美,如有瑕疵,又过于响亮,容易暴露他的雄心壮志,进而引起咸丰、洪杨警惕。
陆雨晨则说道:“不如称楚王。楚地代指南国,称楚王可以宣示军政府对南方的主权。”
唐约翰热爱中华文化,虽然称不上学富五车,此刻也建议道:
“不如称商王。商朝是华夏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统一王朝,又有商业、商人之意。大元帅称商王,可以体现出重商主义倾向。”
这个说法倒令人耳目一新。在华夏历史上,鲜有以商王做王号的。
又有人说:“不如称隋王。隋朝由杨氏开创,而大元帅正是杨氏后人。”
此言一出,立马有人反对,说道:“隋朝虽是统一王朝,却是暴政,二世而亡。后世对隋朝观感太差,只有辽朝有人以隋王做封号,不过是不懂华夏文化而已。”
又有人说:“不如称南越王、大越王。秦末时,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称武帝,势力遍及两广、越南。我们军政府以岭南为根据地,与赵佗的南越国相似。”
……
众说纷纭,说来说服不了谁,只能请杨烜亲裁。杨烜思索良久,说道:
“就称越王吧。古时,百越之地涵盖较广,包括越南、岭南、闽浙。”
冯可钦立马觉得不妥,说道:“历史上,越王封号多赏给地位不尊的庶子。”
杨烜淡淡一笑,说道:“正因为越王不尊,才能麻痹咸丰、洪杨。要是我像洪秀全那样称天王,清廷岂不要铁了心反攻我们?
“我虽然称越王,对外仍称太平天国越王,效仿明太祖托庇于韩宋,遥尊太平天国。届时,我还要派使者出使天京,请洪秀全颁旨封王,借机麻痹洪杨、离间洪杨。”
众人虽有遗憾,却也觉得杨烜所说甚有道理。
杨烜继续说道:“如今,我们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局势变化很快。也许,我现在称越王,过不了几年就会称帝。待到称帝时,咱们再光明正大地选个好的帝号、好的国号吧。
“称王只是其次,最要紧的,还是要尽快攻占两广全境,尽快在占领区内推动均田工作。这项工作,我们必须在1854年初完成。”
众人喜形于色,为之振奋不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