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2章 指点机宜,1850再造中华,左茂行,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春节过后,不久即是春耕。届时,均田免赋工作也要完成。黑旗军将重新迈上新的征程,为暨南军政府开疆拓土。
“希望大家通力合作,尽量赶在三月份之前,为黑旗军提供一批优良武器。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杨烜议论军工技术较为详细,在此简明扼要,列于下面:
一、着力提高钢铁产量、质量。
钢铁是工业化的基础产品,离开了钢铁,其他都是空谈。因此,钢铁厂要加紧扩建高炉,提高钢产量。
除此之外,钢铁厂厂长唐廷枢还要负责筹建机床厂。碰巧伍菡带来许多银钱,足够购买一套完整的机床,包括全金属车床、自动调节车床、牛头刨床、锤床、膛床、钻床等。
同时,钢铁厂还要开始着手研究合金技术。桂南多稀土矿,锰、钨、铬、镍等元素储量丰富。要想制造高品质的火炮,必须在钢铁中添加锰、钨等稀有金属。
二、大力改进火炮。
(一)改前膛装弹为后膛装弹。
在15、16世纪,各国火炮都为后膛装弹。譬如明朝时引进自葡萄牙人的佛朗机炮,即为后膛装弹。
这种早期后膛装火炮使用楔子炮尾封闭炮膛,炮弹爆炸时气体容易外泄。由此造成膛压不高,炮弹射程不远。
因此,17-19世纪以来,各国火炮多为前膛装弹,炮尾直接铸死,只留一个小孔用来引燃药包。
前膛装弹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火炮射速太慢。通常情况下,训练有素的炮手几分钟才能打出一发弹。而后膛装火炮,一分钟可以发射几发炮弹,火炮射速至少可以提高十倍。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国人阿姆斯特朗率先发明了一种后膛装线膛炮,可发射3磅重的锥形弹,命名为阿姆斯特朗炮。
1858年,这款后装线膛炮第一次实战,用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人使用这种新式火炮,攻陷大沽炮台,在八里桥打垮僧格林沁三万五千名蒙古铁骑。
钢铁厂炼钢技术过关,就可以在火炮尾部设计一个钢质炮闩,装弹时打开,开炮时闭合,极大的提高射速。
根据历史经验,炮闩可设计成两种:螺式炮闩一般用于使用多级药包的榴弹炮,楔式炮闩一般则用于使用药筒的速射火炮。
别看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改进,意义极为重大。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一门后膛装火炮射速是前膛装火炮射速的十倍,那么在相同条件下,黑旗军一门火炮的火力,就相当于洋人的十倍、清军的三四十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