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9章 镇守辽东十万军
木子蓝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09章 镇守辽东十万军,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木子蓝色,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辽东城下,太子河畔。</p>
地里的玉米、大豆苗又已经是一片绿油油,再过不久,金秋之时又将丰收满仓。</p>
李世民还穿着出征时在定州跟太子分别,太子送他的那些褐色袍子。</p>
风吹过,已经带有一丝凉意。</p>
“留守三万人,朕觉得还是有些不够,应当再增加一些。”</p>
随着乌骨城、黎山城、扶余城的接连拿下,皇帝制订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已经开始在考虑班师之事。</p>
原定留守三万兵马,现在似乎有点不够,毕竟攻取的城墙很多。</p>
积翠山以西,因主要的重镇都被攻取,高句丽余下的大量中小山城,城主纷纷弃城,带着军民逃跑,撤到了积翠山以东诸城。</p>
一下子又占领了大量无人城池,</p>
这三万人摊大饼似的分摊各城,不免越摊越少。</p>
可也不能不派兵驻守,</p>
如今安东都护府,又增加了三个都督府,分别乌骨州都督府、大行州都督府、扶余州都督府。</p>
拥有了六个都督府,十八个州。</p>
按皇帝的意思,每个都督府一正一副双城重点驻防,其余城堡则少量驻扎,这也是按原来高句丽人的一个区域配双城核心的设置。</p>
比如太子河流域,就有辽东城和白岩城,两城离的也近。</p>
新城则和盖牟城一组,扶余城与金山城一组。</p>
安市城与建安城一组,卑沙城与积利城一组。</p>
而鸭绿江口的大行城则与泊汋城一组,乌骨城和黎山城一组。</p>
一个地区,一正一副两城,组成一个核心,守住这两核心,那么这个区域也就能控制在手。</p>
大城驻三千,副城驻两千,如此六组十二城,就要驻军三万人。而另外的那些山城堡垒,以及后续的烽燧港口码头等也要驻军。</p>
就算按镇戍法分兵驻守,上镇五百,中镇三百,不及者为下镇。五十人为上戍,三十人为中戍,不及者为下戍。</p>
也要设立许多镇戍,</p>
大概是要设立二十个上镇,三十五个中镇,九十个下镇,而戍,总共也有三百余个。</p>
仅这些镇戍,大概就得有四万多人。</p>
加上前面的十二城的三万驻军,就要驻军七万余人。</p>
这远超之前计划的三万军,</p>
超出这么多人留守,不仅仅是多留些兵的问题,还要涉及到物资补给等等。</p>
尤其是过冬的衣物被子等。</p>
粮食和薪柴的问题,倒是已经解决了,</p>
营房这些也不用担心,都是进驻现成的城池堡垒。</p>
这地里的大豆小麦玉米等,十月还能再收获一季,过冬前还能得到许多储备。</p>
“赶在渤海封冻前,过冬的棉衣棉被这些都能供给到位。”</p>
“这个一定要抓紧,尽量提前一些,”李世民拢了拢身上的衣服,再三嘱咐。</p>
望着辽河上那些运输船,李世民许久后终于道,“准备提前班师吧,说不定还能赶上的跟太子共渡中秋佳节。”</p>
心中虽然还有一些小遗憾,</p>
但皇帝也不是那种轻易就迷失自我的人,</p>
“辽东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此次东征取得如此大捷,高句丽人已经尽逃往积翠山以东,龟缩诸城中瑟瑟发抖不敢出,</p>
留下部份兵马驻守辽东即可,陛下早日班师凯旋。”</p>
该夺取的城池都夺取了,</p>
虽鸭绿江以西还有不少城池堡垒,但现在继续去啃那些山城也没啥意义,</p>
趁着这秋高气爽的,早点班师撤退,还能省点粮草消耗。</p>
这个冬天,双方都没有余力再大规模的进攻了。</p>
各回各家,各找各妈。</p>
但唐军此次是大捷,不仅彻底摧毁了高句丽人的三道防线,辽泽、辽水、辽东千里长城,甚至直接突破了积翠山,都已经打到鸭绿江口了。</p>
辽东乌骨道更是彻底打通,从辽东城直通鸭绿江口大行城。</p>
这相当于大唐已经随时有能力,直趋平壤。</p>
高句丽经营数百年的辽东山城防御体系,已经彻底失败。</p>
大唐是进可攻退可守。</p>
完全占据主动了。</p>
今年不打了,明年随时可以继续打,打不打,都大唐说了算。</p>
“这些驻守辽东的将士们,朕打算以后把他们的家眷亲戚都迁移过来,直接落户辽东,”</p>
皇帝有借鉴武怀玉之前在西域搞的那套镇戍体系,不再是从中原内地轮调士兵到边地驻防,那样来来回回的成本太高,也不稳定。</p>
从内地抽调士兵,直接连同家眷迁移到辽东落户,这些士兵成为长驻边军。</p>
在辽东设立折冲府,划设地图,分授军田,给边军家眷们也多分些田,甚至把一些高名丽俘虏分赏给边军为奴。</p>
这些人就是未来辽东的骨干基石,后续再迁移百姓来实边,再将一些高句丽百姓也纳入统治。</p>
这种体系对于迅速稳固新收复的辽东是有很大好处的,当然也有一些隐患。</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