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八 入眼,大丈夫,投杼,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皇宫大内。
崇政殿外有身穿精良甲胄的兵士守卫,五步一岗,此时,一名身穿青衣的内侍游廊上走到殿门前,他掸了掸自己的衣袖,随即,轻轻的推开房门,只见房间内灯火通明,等到他弯腰走进房间后,又感觉一股暖意袭来,伴随着的,还有一股淡淡的熏香味道,来不及仔细的感受,他轻声缓步向里面走去。
“陛下,您让老奴打听的事情,已经办好了。”
这名内侍乃是现在的大内总管,王正,潜邸时就跟在皇帝身边的人,已经侍候在皇帝身边几十年了,他走到里间的书案前,停下脚步,恭敬的说道。
“说来听听。”
那名坐于书案前的男子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来,从书案一侧缓步走了出来,而这名身穿黄服,面貌儒雅的男子正是当今大晋的皇帝,晋仁宗。
正如庙号所示,仁宗皇帝对它人仁慈宽厚,身为九五至尊,却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衣食非常简朴。
“那名少年名叫韩珣,是成国公家的长子,上个月月底刚刚返家,据老奴打听到的消息,现在士林中广为流传的《洛神赋》就是韩世子前几日所作,因为这首《洛神赋》被文人墨客等争相传抄,建康城的纸都因此都贵了许多。”
王正跟在皇帝身边几十年,对仁宗的生活起居,还有兴趣爱好都很了解,其中,诗词正是仁宗皇帝的兴趣之一,因为这几日仁宗皇帝一直在为幽州的事情所担忧,已经有两天没有好好用膳了,因此,他把这件事情当作趣事讲了出来。
“哦?还有这等事情,倒也算是一件难得的趣事。”
仁宗喝了一口热茶,闻言,脸上露出笑容,想到今天韩珣在临水殿的那首《铜雀台赋》,不禁对内侍口中的那首令“建康纸贵”的《洛神赋》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是老奴令下面的人在书肆找到的一份,请陛下过目。”
王正从袖中拿出一个卷轴,喊了两个站在厅外等待侍候的内侍进来,将卷轴缓缓的在皇帝身前展开。
“事情办的不错。”
“谢陛下夸奖。”
对于王正办的事情,仁宗皇帝满意的嘉奖了一句,之所以留王正在自己身边这么多年,一是因为王正乃是潜邸时期就跟在身边的内臣,这是一份情谊。
而仁宗因此也把王正抬到了相应的位置,适逢高位,王正没有让他失望,没有因为身居高位而嚣张跋扈,为人很有分寸,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同时,还可以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这就是他用王正到现在的原因。
“嗯,不可多得的佳品啊。”
仁宗通读了一遍之后,仍然沉浸在赋中华美的文辞之中,右手轻轻捋着自己下颌的胡须,面上带着笑容,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片刻后,他又摇了摇头,遗憾的说道:“可惜这幅字配不上这首赋,可惜了。”
“陛下不必惋惜,据老奴所知,韩世子在云楼写下的那篇《洛神赋》,众人除了对其赋赞赏不觉之外,对其上的字体也是推崇备至,都说他堪当本朝书法大家。”
王正最初看到下面的人递上来的消息的时候,也是微微的感到了些许诧异,一名才十二岁的少年居然能够凭借一首诗赋名扬上京城,如果说上面的这件事情不算什么的话,那么云楼的事情就让他由诧异变成了意外,他继续说道:“陛下有所不知,韩世子的本事还不止这些呢。”
“哦?还有?说来听听。”
仁宗闻言,笑着追问道,他倒是要看看这个十二岁的少年还有什么本事,刚刚王正说起韩珣的时候,他就感觉有些耳熟,细细想来,才记起来,这个孩子不就是当年张天师亲自带走的哪个孩子嘛,他记得自己当时还赐了韩珣一块玉牌,如此,他更有兴趣了。
“云楼幕后的主人正是韩世子。”
王正轻声说道。
“韩珣?”
这个是仁宗万万没有想到的,云楼作为如今建康城中最为繁华的酒楼,他每次外出都会去那里坐坐,其中云楼的北楼,可以尽览皇家名苑“艮岳”的美景,他曾登上樊楼北楼,为艮岳美景赋诗,名曰《登丰乐楼》。
后来出于安全考虑,他还下令“禁人登眺”。仁宗不曾想韩珣居然还有这本事,不声不响的在建康城中平地建造了五座高楼。
“哈哈哈。”
仁宗爽朗的大笑了一声,片刻过后,又略微有些遗憾的说道:“这孩子能耐还真是不小,可惜就是年纪太小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