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城二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六章 东番开发 朝贡使团,怒海争锋:天启大明,鹅城二爷,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sript><sript>
处理完战俘的萧震,开始着手安排团结城的开发,为了加快进度,萧震决定建立采石场和水泥厂,采石不难,团结城北侧的山区有的是石头,让一部分俘虏开山采石即可。
水泥就麻烦一些,要先建起烧石灰的立窑,将石灰石和黏土按比例配合后,在窑内煅烧成熟料,然后再研磨成水泥。
石灰窑早就有了,这个好建。关键是石灰石和黏土的配比这个需要多试验几次,得出恰当的比例,才能大规模烧制。
其实此时的东番不算荒岛开发,特别是靠近福广的东番沿岸平原地带,已有不少失地逃民携家带口的到东番求生。甚至有些地方举族迁徙而来,垦荒植种,倒是聚成了不少村落,到天启初年约莫有万余人,垦田近万顷。
但是由于东番一直处于海贸要处,海盗、倭寇、商船、殖民者偶有躲避风暴或者修补停靠,都不约而同的将大明忽视的东番当成自己的避风港、补给站,虽说不是烧杀抢掠的竭泽而渔,但也是将这些跨海求活的汉人压榨的苦不堪言。
在这王法不顾的海岛,能有口吃的能活下去,对这些跨海而来只求一条活路的汉民而言也只能默默的忍受。
再就是分布在东番中央山脉的高山族群,大大小小的部落近两百多,人口约有五万多,散布在岛内各处。
萧震的开发和建设离不开人力,既然把东番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那岛内无论汉民还是高山族群,用萧震的话讲就是自家群众。
要让人出力,那就不能把人当外人。萧震的法子也简单,让自家舰船分批次巡弋海防,打击沿岸的小股海盗,开始治安治理,所有俘虏一律进行筑城劳役。
同时严令自家士兵要带买卖公平,不得恃强凌弱,一时间平原地带开荒的汉民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毕竟被保护的人才容易有归属感。
对高山族人,则是尊重各个部落的习惯,不干涉族内治理,尊重族群领地的方针。当然不和谐的小冲突是免不了的,但在萧震重点宣传的族群自治政策下,这些被镇压的小部落,只能被划归为顽固不化的蛮夷,在火枪兵的刺刀下慢慢消失在林间。
等众人开始初步认可,萧震马上从内陆定了一批耕牛,以耕牛换各个村寨的汉人劳力到团结城修建堡垒。
这个时代的耕牛可是堪比战略物资,好在萧震舍得下本钱,分两批凑了两百多头耕牛倒是得了近千余青壮帮忙修城。
再就是从福广和老家台州,花高价聘了一批郎中医生,带着不少药材,到汉人村寨和高山部落巡访看病送药,建立诊所制度,一时间岛内萧震的仁义之名传遍各处,高山的各个部落也纷纷开始下山跟汉人交易。
这时代的东番,不论垦荒汉民还是高山族人,基本上是没有制造业,萧震也是用关注民生的大义,运来几批次的锅碗瓢盆、菜刀、剪刀、针线杂物等日常生计物品,半卖半送的给了岛上众村落和部落。这下高山部族倒是出了近四千人帮萧震建城。
其实萧震一套动作下来,岛内各处对新来的这个“萧都督”基本算是认可了。可接下来萧震的举动,算是彻底收服了民心。
萧震先是从各地招募了不得志的十几个秀才,然后召集岛内各地的村老、族长到团结城,先是祭拜了孔圣先师,再划定堡内一块区域修建大学堂,同时在各处大的聚集地建立学堂,教授岛内各族子弟的读书识字。
在这个能读书就是人上人的时代,萧都督能给自家子弟出人头地的机会,对这个时代的人而言,不下于再造之恩。
至于高山的各个部落,开明的酋长不算少,也愿意到派族中少年到学堂学习。
对于不愿参与的,则是慢慢被萧震支持的开化部落,渐渐的吞并。毕竟萧震的支持不仅有绣花针和剪刀,还有不少的大刀和长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