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归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三篇(四),周易哲学解读,周易归来,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这些“《易》曰”里出现的内容,就是出自《周易》一书里的内容。无疑《系辞》所称的《易》,就是《周易》的另一称法而已。而《系辞》里凡论述《周易》时,同样称《易》。如:“《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焉。”
当然《系辞》面对的阐释对象,是卦爻式《周易》文本(即今本《周易》),因《系辞》里有这些说法:“‘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这里出现的“‘初六,藉用白茅,无咎’,是引用今本《周易》“大过”卦里的“爻辞”。我们今天随便翻开无论称《周易》,还是称《易经》的注释本,所见《大过》里所称爻辞里的初爻辞,正是“初六,藉用白茅,无咎”,这是一字不差。
《系辞》里还是这些说法:“《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耶?”
这些说法分明是对卦爻式《周易》作出的解释,无疑证明《系辞》作者面对的解释对象,是卦爻式《周易》文本。
帛书《系辞》虽然少于今本《系辞》里的内容,但略早于今本《系辞》。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一样,凡引用《周易》里的内容,皆以《易》这一称法。而帛书《易传》里的《二三子》,《缪和》文章,在引用《周易》里的内容时,出现的称法则有所混乱。
如帛书《易传·二三子》:“《易》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曰”后的内容,是出自《周易·坤》篇里的内容)。又如:“《卦》曰:‘君子终日键键,夕惕若,厉无咎’”(“曰”后的内容,是出自《周易·乾》篇的内容)。
帛书《易传·二三子》一文的前部内容里所引《周易》文时,凡称“《易》曰”。而此文的后半部分里凡引用《周易》内容,皆称“《卦》曰”。这说明《二三子》一文,是在卦爻式《周易》文本定型后产生的《周易》学术文章。帛书《易传·二三子》所引用《周易》内容,无论称“《易》曰”,还是称“《卦》曰”,都是对《周易》一书的另种称法。
帛书《易传·缪和》一文所引用《周易》内容时,出现的称法:
《缪和》:“《周易》曰:‘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这是我们所举例历史上引用《周易》一书内容时,首见的一例称《周易》。而这一例里所引用的内容,正是《周易》一书中《困》文里的首句内容(即被称为“卦辞”内容)。
《缪和》:“《易卦》曰:‘观光之国,利用宾于王’”。
这里所引用的内容,也是《周易》一书里的内容,即《周易·观》篇中的内容。却不再称“《周易》曰”,而称“《易卦》曰”。这在《缪和》的作者眼里,《周易》与《易卦》称法是一回事。
帛书《易传》所引用《周易》一书里的内容,不凡出现了几种称法,即出现了《易》,《卦》,《易卦》,《周易》这四种称法。特别是出现对《周易》一书,以《卦》,或《易卦》的称法,应是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的不同称法,故这种称法在两汉时期被淘汰掉。在两汉时期的典章书籍里,再没有以《卦》,或《易卦》这种称法,即凡引用《周易》一书里的内容,不再以《卦》,或《易卦》这种称法了。
无论传世《易传》,还是考古发现的帛书《易传》,是对《周易》一书做出的各种解释。也无论传世《易传》,还是考古发现的帛书《易传》里的文章,在引用《周易》一书里的内容时,称《易》,称《卦》,还是称《易卦》,这些称法都是对《周易》一书的别称。
总之,《易传》是对《周易》一书做出的各种解释与阐发的最初学术汇集。严格地说,《易传》(除“大象传”外)是对今本《周易》(即卦爻式《周易》)一书学术研究的最初汇集,但《易传》(除“大象传”)已与《周易》原初本义,已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然而到了后封建社会时期里,却把《周易》与《易传》混为一谈。造成后世对《周易》的误读、误说。即传统“易学”上对《周易》的“误解”,也在于汉一降对《周易》与《易传》混为一谈有关。即西汉统治者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构建思想上层建筑时,把圣人孔子与“十翼”(《易传》)挂上钩,“十翼”成了孔圣人所言,由此将《周易》与“十翼”合二为一,称之为《易经》,并尊奉为五经之首。也由此传统“易学”,把“十翼”奉为《易经》的精髓,《周易》里的原文确成了卜筮的卦爻辞,而弃之如敝履。《易经》成为传统“易学”的解释对象,以《易传》来解释今本《周易》,也成了传统“易学”的宗旨。由此后封建时期里,由《易经》而产生出的一个体系庞大、荒诞不经、观点迥异、学派林立的“易学”,已不是《周易》的学术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