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匹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15章 诸葛亮:打一杖就能总结出一本兵法,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浙东匹夫,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或许,未来有更好的远程军令通讯手段、或者更快捷的外线兵力调度集结手段,那就能把这事儿的容错性提升,降低被敌方的内线神将打时间差、实现局部优势兵力的概率。

这个兵法论述,同样是石破天惊。如果让李素看到了,肯定会

惊叹:这不就是1860年代后,随着铁路、电报等技术发展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对约米尼、克劳塞维茨等旧时代军事理论的升级么!

毛奇就是看到了电报和铁路的出现,意识到“几十万大军精确约定一个时刻、从不同方向抵达同一目标并同时总攻”成为了可能,才一改约氏克氏强调“要抢内线便于集中兵力”的旧军事论调。

事实上,毛奇后来也用历史证明了他外线战略思路的优势——他的敌人,奥地利的阿尔布雷希特大公,乃至法国的拿破仑三世,信仰的都还是六十年前拿皇的内线思路。可是铁路电报一出现,内线动员集结的效率就不如外线了。

拿破仑三世学他亲叔叔,结果就是色当战役只能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集结12万人,而毛奇能集结20万人、同时不同方向合围他,还不给他时间差。

后来的历史也一再证明,在没有机械化部队出现之前,内线作战单一阵营的最高集结效率极限,也就是十来万人,再多就堆叠不到单一战场上了——不光色当战役如此,更早的滑铁卢战役也是如此。滑铁卢时法军才8万,英普等反法同盟军加起来12万。

双方都不会外线分进合击,那就是双方都只能投入10万人量级。其中一方学会了外线分进合击同时到达,那学会的一方可以多投入数倍,比如毛奇的20万。

不过,或许有人会奇怪:诸葛亮又不可能预测毛奇的存在,他如何会预测出“通讯和交通科技的进步,能增加外线优势一方的容错性,而且内线优势和外线优势转变的临界点,是每一方兵力达到十万人”呢?

答案是:诸葛亮依然是从历史中找答案,比对思索之后,才这么写的。

不得不承认,华夏悠久的历史是一个宝库,哪怕是汉末的人,能够找的前人经验也已经足够用了,关键只是看读史的人自己智商如何、会不会触类旁通总结。

诸葛亮从历史上找到的那个“毛奇型”的人物,便是韩信。

理由很简单:垓下之战,楚军十万,汉军三十万。而韩信是扎扎实实做到了“三十万人分进

合击、同时对项羽输出,不给内线的项羽抓住各个击破的时间差”。

可见,韩信是一个不需要电报和火车等技术手段辅助,也能如臂使指精确把三十万人同时、不同方向投入同一战场地点的人。

反观韩信用兵,其实动辄是几十万一起用,微操不用太好。当己方兵力超过十万时,微操不是最重要的,让几十万人同时进入站桩输出位置才是最重要的,剩下的只要f2a上去就可以了。

对面的项羽,是当时天下第一的内线名将,一辈子其实没有发挥出过几十万人群殴的完全威力过,项羽能做到带十万人时、遇到同样数量级的对手天下无敌。

遇到有好几十万人的对手时(刘邦、章邯),项羽能做到“不让敌人的几十万人同时堆到我面前,让敌人被我杀了十万后再上十万,后续敌军还没打先因为先锋被灭士气狂降,这样不管敌人是三十万还是五十万我都能慢慢灭完”。

韩信的微操其实远不如项羽,但韩信能让三十万人同一瞬间堆到项羽脸上、让三十万人同时站桩输出十万楚军,而不是“后排二十万堵在射程外逛gai、前排十万死光了后排才有位置输出”,做到这一点就赢了。

诸葛亮结合今日的实战收获,以及与历史的比对,写到这儿时,他甚至忽然灵光一闪,对《史记》上一句本已耳熟能详至极的老生常谈,有了新的认识: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写刘邦跟韩信聊众人带兵才能、韩信评价刘邦说“陛下将兵、不过十万。臣之将兵,多多益善”这番话,基本上是个读书人都知道。

诸葛亮原本读书,读到这里,也无非是觉得这说明刘邦虽不擅用兵却善于用人、善于驾驭文臣武将。

但此时此刻,随着他自己也在写总结野王之战的兵法,再回忆起淮阴侯列传里这句话时,他豁然开朗:

韩信评刘邦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刘邦和项羽,都是内线作战型将领,他们外线分进合击统兵的才能还有所缺陷!(刘邦的外线当然比项羽的外线更烂得多)

韩信这番话是他自己对内线将领和外线将领

用兵效率临界规模的朴素认知!只不过韩信不会写兵法,没有把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总结出来!(也可能是韩信不想总结,想敝帚自珍作为独门经验)

“双方各自兵力规模十万以下,内线名将的指挥上限更高。双方各自兵力规模远超十万,外线名将的指挥上限更高。但能驾驭这种程度的外线名将,数代难遇。

有汉以来,仅有韩信。便是卫青也做不到千里奔袭、分进合击同时抵达,故时有李广迷路误期等历史教训。而霍去病更是只能做到项羽型的单路出击内线名将,战术还远不如项羽,多线战略统筹无从谈起。

若无妙到毫巅的通讯和交通掌控力,就只能指望后勤与军情传递技术的进步,来弥补短板。此番我军有望弥补外线诸军合击的时机把控,也得仰赖我军比袁绍军更快的军情传递和后勤行军速度。

未来,要进一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就得在传信和运兵速度上多下苦功,用新技术赢得更多战略集结效率优势。”

诸葛亮洋洋洒洒写完这些心得,一边已经在揣摩,如何在后续“刘备、袁绍两大阵营都要调集二三十万大军增援前线”的情况下,让己方阵营获取更大的兵力集结堆叠效率优势。

有了颠扑不破的真理级先进战略指导思想,实际微操方面反而没那么多纠结了。

诸葛亮觉得自己跟着打了短短几个月仗,对整体战略思想的把握,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时空小说相关阅读More+

赛博飞仙传

伏雨辰星

反派她不想拆CP

万一

浴火重生西路军

祁连冰雪

不灭圣影

浮城久事

帝国武宗

落花生流水

丹师剑宗

古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