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正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121 奉玺来迎,北朝帝业,衣冠正伦,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不只是段韶有些不理解,西魏诸将其实也都有点看不懂唐公的操作。</p>
按理来说之前齐军进寇到沁水河谷的时候算是情况最危急的时刻,因为不清楚接下来齐军会不会借此发起大规模的反击。可是那时候唐公尚且能够保持淡定,让人马继续驻扎在铜鞮水继续给敌军施加压力。</p>
然而随着双方的交涉进行起来,齐军撤离了沁水河谷,这也表示出他们并没有要大举反攻的决心勇气与计划。按理来说局势应该更稳了,结果唐公却勒令部伍一退再退,如今更是直接撤回沁源,放弃了继续向上党地区发起攻势。</p>
由于唐公在做出这一系列决定的时候并没有与诸将商讨,且唐公威望在军中向来说一不二,所以众将虽然心中都存疑惑,但也都不敢有所质疑。</p>
包括一心打算带领众大弟们横扫上党、进击邺城的贺若敦,也仅仅只是在撤军途中频频叹息道:“可惜了,东贼仰我主上恩赐、又能多苟活一段时日!”</p>
对于诸将的疑惑,李泰也并不打算多作解释,只能留待后续的时势发展去做解释。倒不是他要故作神秘,而是因为他所参考的元素扣除一部分未卜先知的原因之外,其他的逻辑也都不怎么能够自圆其说。</p>
诚然如今的时势背景较之历史上已经是大不相同,但是一些人事行为逻辑和关键的因素则一直都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基本的矛盾和冲突不改变,那么事情的发展就可以略作推演。</p>
历史上北齐内部的矛盾是在高洋去世之后爆发出来,可是这一次由于高洋亲率大军迎战魏军、却在战场上遭受大败,这必然会直接影响到高洋本身的权威。权威受到影响后,一些过往可以通过本身威望与暴虐行事弹压掩盖的人事矛盾则就会不免滋生发展起来。</p>
如今的北齐国中会发生什么样的乱子,李泰其实也不能做出准确的猜测,但是他能确定一定会爆雷,而且这个雷可能较之历史上的乾明政变还要更加的猛烈。</p>
毕竟乾明政变也只是北齐内部自己玩,并没有受到什么外部势力的干扰,可是如今李泰在与北齐的对抗中已经获取到了极大的主动权,他当然也要作为一号玩家加入其中,将一些眼下在战场上还很难获取到的收获通过其他的方式和手段获取到。</p>
将大军主力从乌苏城撤离、并且主动焚烧掉乌苏城,以示魏军短期内没有再继续于此方向发起进攻的打算,这在外人看起来有些难以理解,但是站在李泰的角度来看则就很合理。</p>
他这么做的主要原因就是降低自己对北齐的威胁,试问几个人凑在一起斗殴,旁边却站着一个两米多高的持刀壮汉冷眼旁观,又怎么能斗的进行?</p>
李泰主动撤军,就是告诉北齐内部那些权贵们,你们该怎么斗怎么斗,千万不要给我面子,就当我不存在。我不止不会干涉,还得站远点,以免被波及到溅了一身血。</p>
当然任何军事上的取舍与行动,如果完全寄望于敌方的反应,同样也是不可取的。李泰之所以要撤离乌苏城,也是为了将彼此间攻防对峙的局面进行一番系统性的调整。</p>
虽然他率领师旅一路进击、凯歌高奏,但却并不意味着这一条行军路线就适合西魏继续向前发起进攻。这一条路线沟岭纵横、山道崎岖,对于大军的行进与给养的补充都非常的不利,而且想要防守起来也是非常的困难。</p>
李泰虽然一路长驱直入,但是沿途也需要不断的分兵驻守险要,因为这一路上称得上险要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而处处险要就意味着处处漏洞、没有重点又都是重点,一个环节稍微出错,便会影响到全线的布置。</p>
这一次西魏动员的兵力同样比较雄厚,包括李泰从平阳东进之后也先后调来了八万余众,但是因为要沿途分兵,以至于最终抵达前线与敌军交战的人马仅仅只有五万余众。哪怕是在已经获得了大胜的情况下,由于后路镇守将领有失谨慎,还是不免让后路遭受袭扰。</p>
虽然说这件事并没有给前线魏军造成太大的危机,但是也暴露出想要绝对安全的防守住这一条路线也是非常的不容易,而且性价比实在是太低了。从乌苏城每向前推进一定的距离,那么战争的成本都会激增数成,这成本不只包括物资成本,也包括风险成本。</p>
所以李泰这一次撤军,也是打算放弃乌苏城这一条进击路线,选择一条对魏军更加便利、也更加安全的路途。之前因为是随着战线的推进而一路向前,如今因为占据了众多原本属于北齐的疆土城地,无疑可供选择进军的路线更多,那自然也就要再重新选择一条更合适的。</p>
除了这些基于军事上的考量之外,李泰还有一点私人的原因,那就是后方传来家书说他父亲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这也让李泰心内有些不安。</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