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佥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54章 岂止一个惨字能形容,大明小公爷,锦衣卫佥事,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辽东道庄稼歉收和蒸汽机船有什么关联?”李云睿有些不解的说道。
陈瑄听了李云睿的问话,苦笑了一笑,张开嘴,娓娓道来。
陈瑄口中的辽东道,也就是现在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主要以辽宁地区为主。
洪武初年的辽东存在着哈喇张、高家奴、也先不花、洪保保等几股元朝的残余势力,尤其是元丞相纳哈出拥兵数十万,威胁着刚刚建立的明王朝。彼时明军已全面占领中原,为了击败纳哈出、哈喇张、高家奴这些人,朱元璋拟定了从海路夺取辽东半岛的战略。
洪武三年,朱元璋命断事黄俦“赍诏宣谕辽阳等处官民”,如不投降,明军将大兵压境。在明军强大的震慑之下,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于洪武四年“以辽东州郡地图,并籍其兵马钱粮之数”,从海路遣使归降。
纳哈出见刘益投降明廷,立即出兵,准备讨伐刘益,朱元璋得知纳哈出将南犯的消息后,深感事态严重,派遣马云、叶旺率领明军,由山东登莱渡海北上,直抵狮子日(今旅顺口),迅速占领辽东半岛南端,屯兵金州(今辽宁金县),与纳哈出大军对峙,后来又陆陆续续送来了十多万士兵,击败纳哈出、哈喇张、高家奴等人,将辽东纳入版图。
彼时辽东地区地广人稀,经济非常落后,百姓大都以打猎为主,不事农业生产,突然增加了十多万人,给养供应成了大难题,后来朝廷开始从山东登州运送军需物资到辽东,这条路线称之为登辽海道。
无数的粮食、棉花、布匹、兵马,还有百姓,延绵不断地运送到了辽东,朱元璋册封宁王朱权、韩王朱松(未就藩)和辽王朱植分别驻扎大宁、开原和广宁,才使得朝廷对辽东进行了有效掌握。
因为辽东所有军需物资大都从山东运送,士兵和百姓大都是山东籍,所以朱元璋将辽东划入了山东布政司,没错,明朝初期,黑吉辽等地是属山东地界。
在洪武二十九年,前军都督府佥事宣信运送了八万士兵,中军都督府佥事朱信运送了七十万石粮食去辽东,成为靖难之役前的最后一次运输。
靖难之役起,驻守辽东辽王朱植采取了谁也不帮的策略;韩王朱松因未就藩,旗下三卫无人统领,也是听调不听宣;而宁王朱权被朱棣用计软禁,旗下三卫被朱棣纳入麾下。
建文帝一怒之下,就停了辽东的物资供给。
辽东等地就只能依靠自己了,好在朱元璋当时采取的是屯田制,士兵除了打仗、守城,还要种地,经过洪武朝二十多年的开荒种地,也有些存粮。
有人会问了黑吉辽这些地方,都是黑土地,种地肯定是高产,为什么不能自给自足呢?
首先,那个年代开荒就是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没有机械,纯靠手工,效率非常低下;其次,辽东地界上有很多蒙元残余势力,明军种好粮食,蒙元军队就来打劫一把,搞不好都是资助对方了;还有一点,就是要洪武朝大部分时间,士兵和迁过去的百姓,都在筑城。
辽东百姓和士兵,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渡过了难熬的靖难之役。
朱棣一上台,将辽王朱植改封荆州,宁王朱权改封南昌,将辽东之地归到兀良哈三卫旗下,辽东数十万将士和百姓,成了朝廷的弃子。
站在朱棣的角度上看,这没什么错误,毕竟,山海关以内才是大明的重中之重,他刚上台,主要是理顺内部,防止建文余孽起来反抗自己。兀良哈三卫,在靖难之役中是自己的坚定支持者,前前后后送了近十万人马作战,否则朱棣也不会跟朝廷近百万大军,死磕四年而不倒。将辽东之地送给兀良哈三卫,算是酬佣!
但朝廷和兀良哈三卫之间是羁縻政策,而不是统属关系,简单来说,兀良哈三卫认可大明朝廷,但大明朝廷不能对兀良哈三卫之内的事情指手画脚,类似于后世的区域自治。
现在,朱棣利用两三年的时间,把内部关系理顺了,就想起了辽东军民,招来人问了一下辽东军民的近况。
兀良哈三卫本来就是蒙古后裔,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对于如何治理地方,毫无经验,于是就任由辽东军民,自由生长,出了事也不管。
本来辽东就苦,朝廷和兀良哈三卫不管他们,再加上这两年辽东气候非常恶劣,粮食产出非常少,要不是辽东地区有很多天生地养的动植物,辽东军民就得饿死在辽东了。但是吃可以打猎物、挖木耳、挖菌菇,穿就成了大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