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39章 二次西征,晚清第一枭雄,左茂行,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可是,若不将其废除,就不能拨乱反正,就背离了复兴会的初衷。如何既能牢牢掌控太平军,又能改革太平天政制度呢?
吴捷想出了一条妙计:挟持幼天王、幼东王御驾亲征,调动左七军主力、太平军精锐,发动“二次西征”,打垮湖南湖北境内的湘军。
在此过程中,复兴会将向太平军展示武力,逐步改编太平军,再趁机废除太平军军政制度,正式改旗易帜。
翼王石达开亦将参与西征,前往四川牵制清军。石达开走后,左七军第二师雷振邦部接管安徽安庆府、无为州、和州等皖北重镇。
以二次西征为名,吴捷将大规模调动各地太平军,打乱太平军的建制。
一方面,集中太平军的精锐部队,包括陈玉成、李秀成、林启荣、黄文金、杨辅清五部兵马,一共两万余人,参与西征。这部分精锐太平军将打散配属给参与西征的左七军,每部兵马约四千人。
另一方面,将普通太平军调至江西、皖南、皖北三地。此三地都是复兴会的地盘,驻有复兴军,可以随时监视太平军,防止他们反叛。特别是驻守各地要隘的太平军,所处位置极为关键,必须调离关隘由左七军换防。
只有秦日纲、吴如孝等少数太平军大将继续留在东线,抗击清军江南、江北两大营。
吴捷带幼天王、幼东王二次西征后,天京改由康可铨留守,节制秦日纲以下所有东线太平军。
除了近卫团随吴捷西征外,吴捷把参与靖难的左七军、右二军全部留在天京,归康可铨统一指挥。
届时,天京城内的幼天王、幼东王、蒙得恩、赖汉英、陈承瑢等人都要随军西征。复兴会将从江西方面调拨干部,辅助康可铨在天京城内开展各项制度改革。
这是一个极为大胆的计划。即便是复兴军,也从未跨越如此远的距离,从未制订如此复杂的作战计划。
吴捷计划征调两万名左七军、一万名右二军,作为二次西征的主力。在此基础上,再配属两万名精锐太平军,一共五万大军,试图占据两湖,彻底消灭湘军。
就连康可铨也质疑这个二次西征是否可行。康可铨建议,不如先易后难,先打破清军江南、江北两大营,再溯江而上,打垮湘军。陈承瑢亦持这种意见。
吴捷却认为,二次西征实为必要:
第一,天京地处长江下游,为保天京,必须全力争夺湖南、湖北。
另外,复兴会的大冶铁矿、兴国锰铁矿都靠近湖北武昌,易受湘军威胁;江西萍乡的煤矿外运又不方便,若能占领攻占湖南,就能就近依托湘江,方便煤矿外运。
第二,满清能与复兴军、太平军为敌者,只有湘军和清军江南、江北两大营。湘军战斗力强,却不是正规军,受到清廷猜忌。江南、江北两大营是满清正规军,战斗力却很弱。
若复兴军先灭江南、江北两大营,将在无形中帮助湘军,提升曾国藩的地位。不如养寇自重,留着清军两大营虚耗清廷财赋,集中兵力先灭湘军。
历史上,曾国藩直至1860年才荣膺督抚,担任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当时,李秀成、陈玉成联手,二破清军江南、江北两大营。清廷再也不能倚恃正规军,只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到湘军身上,不得不重用湘军统帅曾国藩。
第三,要想改旗易帜,必须首先改编太平天国的柱石—太平军。二次西征可以打乱太平军的建制,可以乘机向太平军炫耀复兴军的战力。
吴捷集中了三万复兴军,两万精锐太平军。以五万大军西征,复兴军还有希望征服两湖的。一旦西征取得胜利,吴捷便能挟战胜之余威,直接改编太平军,进而改旗易帜。
第四,复兴军还有一个潜在的敌人,外国列强。假如复兴军东征苏、浙,将与外国列强直接接触。而湖南湖北为复兴军的后院,在后院没有稳固的情况下,复兴军不应与外国列强为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