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紧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二十三章 雨(2),平安传,西风紧,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张宁使劲点头:“我对小妹说过的话,一定能做到!”
……
于谦马不停蹄,将整个鄱阳湖外围的府县几乎都转了一个圈,力图对防区内的地形风物都实地了解了一遍。他的一份奏书也是改改停停,半个多月了仍未写完。
文中想给兵部提交的防务方略倒是差不多完工了。在江西呆了几个月,于谦认为调兵鄱阳湖东岸作战虽然有分兵之弊(要守西岸的九江应付来自江北的京营威胁),但因此可以有效保住鄱阳湖的控制。江西无险可守,鄱阳湖是唯一的屏障;此时因九江、都昌等诸环湖城池全在朱雀军之手,又有汉王降军水军于湖上活动,切断入湖口,所以长江上的官军水师无法到鄱阳湖。不过一旦放弃了东岸,让官军在湖岸饮马,鄱阳湖的控制权就难以保证了,一则官军有了据点,二则湖上的汉王水师太弱。于谦建议在东线作战,最大的战略目的是为了保住鄱阳湖。
他论述自己的军事见解洋洋洒洒几千文,十分流畅。唯一写得艰涩的东西,是想向武昌要枪要炮。
据于谦了解,上次兵器局研制的燧发枪第一批已经造了出来。张宁和兵器局众官吏既然决定停止制造火绳枪,新造燧发枪,便说明新火器有其过人之处,才能取代原来的火器。据说燧发枪发射速度更快,更不怕潮湿等天气影响。
于谦想要这一批新武器,心下也觉得是合情合理的要求。永定营既是朱雀军最精锐的部队,理应装备最好的兵器;另外江西目前压力最大,投入力量是毋庸置疑的。
除此之外,汉王军降兵在战阵上真刀真枪拼杀恐怕很难是宣府大同精兵的对手,他们也应该装备火枪重炮,以便有资格和官军对阵。而且应该尽快将军械调拨到“汉王军”中,以便训练;这股人马中很多人以前在九江就得到过火绳枪,教习使用,但战术阵法等尚需重新训练方堪使用。
对于这些合理的要求,于谦却久久不能动笔。他不禁自问:这么上奏适合么?关键是会产生什么效果?
一日他踱步到都昌县城头,眺望着鄱阳湖一望无际的水面,心中总算理清了自己多日的顾虑。
首先是王俭的来访,于谦内心担心此事已败露,所以不得不质疑现在湘王对自己的信任程度。而且他手握重兵在外,节制整个江西的军政大权,本来就会让上位者提防,这是人之常情。因此于谦不得不慎重权衡自己的言行。
如果此时向武昌索要大量枪炮,会被视作是一种试探还是要挟?
被认为是明目张胆的要挟应该还不至于,永定营的将士出身立场十分清楚,不能与于谦有太多的关系;至于九江收编的降军,虽然好不容易收了些军心,但时间尚短战斗力也比较弱,要让那帮人跟着一个于谦谋反恐怕要求太多。
视作试探是很有可能的。于谦确实也很想试探一番,如果武昌已不信任自己,那在江西掌兵会有诸多掣肘,从各方面考虑做江西巡抚更是有害无益,这官做得还有什么意思?
但是通过索要军火的手段来试探,又似乎不妥,过于咄咄逼人。一个人敢于调高自己的姿态面对上位者,就是把自己放在了对等的位置上,并且已经准备好了承担对抗的后果;否则这么做无疑戏猴上蹿下跳,毫无用处。
就在这时,大将卫斌走上了城头,向于谦走了过来。于谦便暂时搁下胸中的顾虑,与他见礼寒暄几句。
在这城楼高处,卫斌也同样会眺望大湖水面,回头叹道:“大人在这个地方,真是好风景。”
于谦随口道:“甚好。却不知鄱阳湖水深几何?”
卫斌道:“湖中央可行大船,水应该是很深的。岸边就浅了,大人请看,那艘大船并不靠岸,而是放小船过来,因湖岸水浅大船吃水不够。”
于谦微笑道:“正是上岸就水浅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