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大洋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百三十六章 开年收获,重生之改天换地,永远的大洋芋,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至于是怎么搞到的参赛名额,牛启华他们免不了是要询问陈康杰的,当天下午,陈康杰放学后在学校门口就被他们堵住了,将他带到了办公室,傍晚的训练直接难得的取消,他们一方面是要问清楚陈康杰是怎么搞來的名额,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要和陈康杰商议他们草拟的初步训练计划。
和陈康杰认识了一段时间,他们也摸到了一些陈康杰的脾气和做事方式,要想让陈康杰乖乖的训练,就只能从他的性格脾气方面下手,这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陈康杰是属于那种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人,可以说是男子汉的一言九鼎,只要他认了的事情,就不会反悔,反而会尽最大努力和坚持去完成,这是牛启华他们与陈康杰相处一段时间的直观感受,就拿此前刚刚完成的电影拍摄來说,陈康杰给自己规定要在那个时间内完成,他就会选择日以继夜的干,不但自己,整个剧组也被要求这样,最终果然沒怎么超时。
这部《阿甘正传》的电影,经过两个月的精心制作,已经于元旦前夕率先在美国各大院线上映,接下來就是欧洲各国,日本,中华国,香港,俄国,南美等等,上映的档期会排到3月4日。
为了增加宣传的效果,米拉麦克斯公司在洛杉矶中华大剧院做了一个还算宏大的首映礼,除了陈康杰这个关键人物外,其他演职人员都盛装出席了。
虽然说陈康杰不会亲自出席,但是依然吸引了不少的媒体前來采访,许多影评人作为首批观众率先观看了这部影片,男一号汤姆汉克斯作为最吸引人眼球的巨星引领了当天的宣传,算是支撑住这个场面,接受采访的也主要是他,在那么多参与拍摄的演员中,谁叫他的名气最大呢。
采访的虽然重点是汤姆汉克斯,但是被问到的问題,起码一半都与陈康杰有关,不单单是他,即便像杰迪卡,罗宾.莱特.潘这样的演职人员在被记者问问題的时候,很多也都会牵扯到陈康杰,总之一句话,大家都在千方百计的打听有关陈康杰的信息,反正越神秘他们越感兴趣,观众和读者对这个很有胃口。
这还是在观影前,等到观影完了之后,那几乎所有的问題都是针对陈康杰的,打听的也不再是有关他的信息,记者们终于回归到了电影的本身上來,重点全部都在这部电影上,例如long怎么会想到拍那么一部讲述美国当代社会的影片,例如long是以什么历史观來看待这几十年的美国,例如long想通过这部电影告诉美国民众什么等等,反正是这部电影感动了他们,让他们找到了一种记忆和心灵回归的感觉,这种感觉很亲切又很朦胧,似乎就在身边,可是距离又不是那么好抓得住,电影里讲诉的事情他们大都经历过,可是毕竟过去几十年了。
不管是什么样的问題,都沒有人能代替陈康杰回答,因为所有回答问題的人,都觉得陈康杰并不是那么好理解,一个外国人,能将本国的历史讲述得那么有感情,理解得那么入微,这本身就有些不可思议,何况陈康杰也沒有委托他们回答任何问題。
在影片播放之前,播放了一段陈康杰的背影录音视频,在这几分钟里面,陈康杰自己也并未回答那些问題,他主要是感谢剧组人员的辛勤工作和大力支持,然后说明自己为何不能來参加首映礼,就算是对这部电影的宣传,陈康杰说的话也很少,只是告诉大家,这绝对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影片,这是一部带有幽默色彩但是你却笑不出声來的影片,寥寥数语。
陈康杰并不想王婆卖瓜,最终这部电影是否值得看,或者是否能打动观众,是否具有历史价值,那是媒体和影评人的事情,他只是将记忆中的电影拍出來而已。
毫无疑问,媒体的报道自然而然几乎都是正面的评价,大为惊叹,深受感动,不可思议,触动灵魂,塑造历史,伟大,经典等等,这些词汇被各大媒体广泛采用。
例如《纽约时报》影评专栏,将其称为“将是一部美国经典名片”,《电影周刊》则称其为“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bbc将其评价为“权威级的美国电影”,《洛杉矶时报》说“《阿甘正传》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在新闻评论中评价它:“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芝加哥太阳报》的评论标題就直接是“简直不可思议”,文章里面详细分析了电影中提到的历史细微之处,包括3k党,小石城事件,花花公子的校服事件,华盛顿反战游戏,交趾战争,水门事件,乒乓外交,约翰列侬等等,报纸将故事与真实历史做了对比,都沒挑到什么可以批评的地方,1996年第一期的《时代》杂志将汤姆汉克斯做了封面,他们本來是想将陈康杰做封面的,但是找不到他的全面照,所以汉克斯就捡了这个便宜,在描述这部影片的结尾有这么一句话,“与其他最优秀的演员一样,汉克斯是一座超级反应堆”,可见汤姆汉克斯真的将阿甘这个角色给演绎得入木三分、出神入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