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琅琊王氏
釜中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一十二章 琅琊王氏,三国:我被黄巾裹挟了,釜中囚,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襄判断长安之乱不远了,徐州这边的战事要尽快结束。
他要把兵力向西线调动。
而且度辽营离开北疆太久了,漠北的鲜卑怕是会有动作,不得不防备。
他回文阎柔,在安邑囤积辎重,为攻伐三辅做准备。
传令张郃,调一万并州军团北上五原郡,巩固北疆边防。
传令乌桓右司马难楼,征召六千乌桓骑卒,在雁门郡关外巡视,部落放牧之时,向西部草原偏斜,防备鲜卑南下。
乌桓南楼部,有人口十八万,是幽州西北的第一道防线,春夏秋三季在塞外放牧,冬季回返上谷郡过冬。
部落中的大部分牧民已经加入汉籍,度辽营和胡骑营,都有他们部落的子弟从军,忠诚度还是不错的。
徐州这边,止步东海郡,任命张辽兼任徐州刺史,调拨两万青州兵,组建徐州守备军团,乐进调任徐州都尉,统管兵马,受张辽节制。
两万五千大军,足以扫荡各县,守住地盘,就是粮草需要郭典接济,一个凋敝的东海郡,可养不起这么多的兵马。
至于牵制袁绍,或者南下攻略地盘,由张辽自决,可便宜行事。
刘襄麾下的将领,这些年成长了不少,能独挡一面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地盘的扩大,他需要这些人分驻四方了。
郯县一战的四万黄巾俘虏,并没有留在东海,跟之前的俘虏一样,会由水军运去辽东开荒,东海短期内不是个能安心种地的地方,不如去开发辽东。
这两年连番大战,这里的人口变得极为稀少,东海郡只剩下了十来万人,不及原来的三分之一。
“文远,可从南边招募些人口,给他们分田,也可抓一些俘虏军屯,我会让范贤派典农佐使过来协助你。”
刘襄很看好张辽,觉得他能跟张郃一样,军政、民政一把抓。
“末将绝不会辜负主公信任,但有一息尚存,必能守好疆域,抵挡贼人攻伐。”
张辽家只是个破败的小士族,在雁门过着苦日子,从十九岁被征辟,随主公转战南北,成为一军主将,现在又坐镇一方。
间拔于微末,又委以重任,这样的恩情,他铭感五内,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主君,当以死为报。
望着张辽的双眼,刘襄郑重的说道:“守住东海,南望淮泗,靠你了。”
“末将遵令!”张辽抱拳应命。
交待了两句,就得走了,原本没这么着急,可攻下郯县的第二天,琅琊王氏造反,五六万人牵连甚广,兵锋直指开阳,想断了他的粮道。
开阳城里有中军一万五千人,肯定是能守住的,但他早有回军的打断,不如直接内外夹攻,灭了叛军,省得再生变数。
他是真的没想到,能有这么大规模的反叛。
可以说不愧是琅琊王氏吗
王氏自西汉到现在传承了将近四百年,是琅琊郡望,名望很高,后世的知名度更大。
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王祥,二十四悌之一,王览争鸩的王览,书圣王羲之,都是出自琅琊王氏。
这个家族现在的影响力就不小,在魏晋时期,发展得更加壮大,成为了士族冠冕。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说的就是他们家。
袁绍花了多大的代价,才能把他们忽悠得起兵造反呢
想要坚守郯县的黄巾,难道也是在等他们起兵吗
可惜啊,老子在开阳留下了战力最强的步卒,没想到吧打仗只带一半主力,这样的骚操作见过吗
嘿嘿,想攻下开阳,断老子的后路,做梦去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