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和约”
汉风雄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一十一章 “和约”,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汉风雄烈,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毕竟这些年鞑清都是看摄政王的眼色行事的,哪怕顺治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他现在都还没有亲政,又算个屁啊?
哪怕多尔衮有把鞑清一路带进沟里头的趋势,摄政王的存在也不是现在的顺治所能比的。
这就是一个定海神针,只要多尔衮还在京城,八旗就乱不了。
当然,话是这么说的,可事实上顺治西巡的事儿,鞑子内部也是争论了小半个月呢。
秦军主力都进入津门了,多尔衮才真正松口放顺治出去。
等八里桥都开打了,顺治的御驾也不过走到了宣府。
即便在鞑清已经陷入了生死危机之时,多尔衮与顺治之间也难有平和,这就是权利。
犹如那身不由己的江湖,不是谁想放下就能轻松的放下的。
早在顺治出城之前,多尔衮就让冷僧机领河东兵权,让锡翰、西讷布库赶赴关中,如此再加上多铎手中握着的重兵,别看顺治是先一步西“巡”了,可实际上却依旧是尊木凋泥塑。
得到八里桥的战报后,多尔衮也不失望,本身他就没有真的指望那群败军能建功。都是从通州退下来的人马,如果能建功立业,早之前在通州干嘛去啦?
之所以在八里桥摆下阵仗,那一是多拖延一点时间,二是抱着一线希望,希望能“说和”。
通州之战结束的很干脆利索,秦朗一点都没点起兵马趁机追杀的念想,所以双方很快就脱离了战斗。然后在秦朗于通州休整,等待主力部队的短暂时间中,多尔衮派了刑部右侍郎龚鼎孳出使通州。
这倒没什么稀奇的。
原时空里,李自成兵临京城前,杜勋这个背叛了大明的居庸关监军太监和昌平投降的守陵大监申芝秀都还曾进京城当使臣呢。多尔衮现如今的态势远没有历史上的崇祯帝窘迫,当然也能派人来了。
而龚鼎孳这个大名鼎鼎的文坛巨擘,素来不被鞑清高层看重,什么“惟明朝罪人,流贼御史”都是小意思。多尔衮说的才更叫狠呢,他认为龚鼎孳“此等人只宜缩颈静坐,何得侈口论人”,“人果自立忠贞,然后可以责人”,讽刺他“自比魏征,而以李贼比唐太宗,可谓无耻”。
但龚鼎孳在文人墨客中的名头比较大么,对困厄贫寒名士常倾力相助,鞑清就也拿他来装点门面。
短短两年就升到了刑部右侍郎的职位,但也到此为止了。
于刑部中始终都是一摆设而已。
不过再没用的废物,实际上也能有用途的。现在这龚鼎孳不就派上用场了吗?
秦朗就是把人杀了多尔衮都毫不心疼。
反正龚鼎孳的唯一用途就是把多尔衮‘和谈’的诚意带到。
多尔衮真的想和谈了,秦朗的兵锋太犀利。哪怕他知道所谓的和谈即便达成了,也不过是一纸短暂的停战协议,但现在多尔衮也真的很需要。
他想要把京城内的所有八旗卷属通通迁到河东、关中去。
所以他开出了一份很有‘诚意’的和约。
首先清军会把大半个中原和京城通通交给秦朗。
其次多尔衮许诺,北上中原的多铎军不会对齐鲁发起任何攻势。
第三他会交给秦朗一千匹战马。
第四他会与秦朗开启战马交易,一百石粮食一匹战马……
<divid="er_ip"><b></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