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把火给我挑起来!
汉风雄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一十一章 把火给我挑起来!,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汉风雄烈,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孙之獬没有死。
这是个很有脑子的人,之前益都局势未坏的时候,他是跟谭泰贴的最近的汉族官员。
谭泰也对之很是信任。
早已经剃发易装的孙之獬本身就很讨鞑子喜欢么。
这人年岁已经很不小,都五十多了。天启二年(1622年)时候就举进士,为庶吉士,继为翰林院检讨。若不是崇祯初年,被列入阉党逆案,革职为民,这天下大变的档口他绝对能位列朝堂重臣。
鞑子入关之后,清军攻占齐鲁大部,召孙之獬入京,授官礼部右侍郎。
这个时候多尔衮并没有如历史同期那般“谕令剃发”,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因为鞑清的形式虽然不错,却还远远没有达到压倒性的优势。
多尔衮多聪明啊,才不会在这个档口火上浇油,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呢。
可是孙之獬为了讨新主子的欢心,又存着“标异而示亲”,“为众人所不为,得众人所不得”的念想,在一日上朝时变得是“焕然一新”,不但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八旗官吏的服装。当时,鞑清朝臣分满汉两班,上朝的时候那都是泾渭分明的,见了孙之獬样儿,满班人说他是汉人,不许他入班;汉班的大臣说他是满人打扮,也不要他。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是狼狈万状。最后一狠心,他反倒捣腾出一个剃发令的建议来。
疏言:“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这话真的是极得鞑子的心的,可惜就是太犯众怒,而且彼时鞑清先后历经了津门、徐州、胶东等战事,被秦朗数次击败,气焰大挫。多尔衮还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去一意孤行!
如此孙之獬于燕京朝堂之上便站不稳脚了,多尔衮想了想,就一脚他把踢回了齐鲁,以按察使之名在谭泰军前效力。
孙之獬就是青州府人么,有他在,可以省去谭泰很多事儿的。
事实上孙之獬也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所以谭泰对他甚是信任。
脑袋聪明的孙之獬一直表现的对鞑清忠心耿耿,但是在益都局势骤然败坏,一切都急转直下之后,孙之獬却寻一借口离开了谭泰,离开了那片化作祸害的府衙,他在益都县衙被俘了。
陈艾山现在就把主意打在了孙之獬的身上,这个家伙绝对是要死的,可是孙之獬的家人却不会被斩草除根。这下场比原时空属于这孙子的下场可好多了。
不是因为陈艾山要与之交易,而是因为秦朗的法治本就不搞株连,这一点上犯人的亲属比军兵都还优越呢。
所以在这个大前提下,陈艾山才想到了孙之獬。他相信自己只需要稍微的利诱,就肯定能从孙之獬的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
这姓孙的都已经恬不知耻的认贼作父了,身为一个汉人,亲自提议剃发,他的节操可想而知。
现如今孙之獬本身是万没有活下去的可能了,那就拿他的家人后代做交易,这厮还能不听话?
“话已至此,孙之獬,你细细思量吧。”
益都牢狱中,陈艾山捋着胡须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开了监牢。只留下身后灰头土脸,一身狼狈之极的孙之獬。
当然,孙之獬周遭牢房里并没有再关押其他人等,那关押的人全都是孙之獬的儿子亲戚。
“……”
一双双眼睛都在看着孙之獬,满目的渴望神情,如同喷涌的火山,挡都挡不住。
孙之獬木木的看着陈艾山远去的背影,再回头看了看左右儿孙们渴望的眼神,“咯咯咯……”喉咙里发出一阵怪异的笑。
他已经走投无路,不得不从了不是吗?
听那边的招呼,至少他儿孙还能活,甚至他的重孙还能改名换姓,彻底与他这个注定要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曾祖做一个彻底的分割,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