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5章:封赏。,世子傲娇我作妖,羽且,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九日后,四月十二日。晴,艳阳高照。
赵伯圭押海寇头目葛明及其三万余部入京。
南城门外,先是马踏路面的轰轰声,紧接着后面是黑压压的一片人头。葛明治下严谨,虽是降兵,又途步走了五百多里,个个仍是精神抖擞。
跟着两位皇子出城迎接的官员们,有人往后面缩了缩身子,准备在这些人扑上来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退回城里。
行在前面骑马的官兵,目测也就两三千人吧,哪里能挡着这帮虎狼贼子。
所幸一切顺利,兵部接管了他们,把三万人分散了,每两千人为一组安排在各个兵营里。
葛明以及他手下的五名大将,随两位皇子入宫面圣,随他们入城的还有五大车的财物,说是献给皇帝的见面礼。
赵伯圭以极为耀眼的存在,第一次入宫进了紫辰殿。
皇帝龙颜大悦,封他为兵部主事,加封龙图阁学士。这个封号,是皇帝和吏部商议的结果。赵伯圭出征前就以惊艳的缴寇方略,破例封到了六品。在实职上再往上封,恐被人置喙。又顾虑他在高位上的经验不足,不能胜任。
兵部主事是六品,但龙图阁学士这个荣誉虚职是从四品。
其他平海寇的官员兵勇,各有封赏。
皇帝对赵伯圭口中所提到的于允文,极有兴趣,就问他此人之前从事什么职业。
赵伯圭按着于允文交待他的话说“此人有罪在身,恳请陛下赦了他的罪。”
皇帝顺话问“何罪?”
赵伯圭答道“于允文原是汴梁人氏,全家被金人所害,一心抗金。年少时奔走江湖,号召江湖人放下恩怨名利共同抵御外敌。后来他发现这个法子是杯水车薪,能更好的为国效力的途径是,读书考得功名。
他今年二十八岁,本人是秀才,今年乡试在秋天。过了乡试考中举人,又要等三年才能参加会试。他心急,就顶了一个同乡不来赶考的举子。”
只身前往海寇船,并说服葛明,其胆色和智谋绝非是寻常人,殿试的时候没这号人啊。皇帝好奇地问“没中进士?”
赵伯圭答“考前被人认出,去杭州府揭发了他。所幸王大人并未重罚,只是按律取消了他的科考资格。”
这些话都是于允文提前告诉赵伯圭的。他科考奔的做官,可不想刚上任就树敌。
王知府听到于允文这个名字,心就悬起来了。难怪把杭州城翻遍了没找着人,原来是跑定海府去了。有大功在身,又有大皇子这门亲戚,想报复他,是此时一句话的事。没料到变相受了夸奖。看到皇帝的目光朝他这边扫来,急忙出列说
“陛下告诫我们要宽厚待人,尤其是读书人。但科考是国之大计,半点不容作假。臣取消他的科考资格后,还为他婉惜了一阵子。但又想到,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终有出头之日。”
王知府这番话说得微妙,既肯定了于允文的才能,又显示他处理政务的钢柔相济,顺便还夸赞了皇帝。”
朝堂的文武众臣,虽然各有心思,对金国主张上也有战有和,但对金人的仇恨是一致的。
于允文抗金的决心,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大家。
多好一有志有才的青年,生生的报国无门啊!
再加上对他遭遇的同情,瞬间觉得王知府这个人极为不顺眼,简直就是欺凌弱势群体的恶霸。
还金子到哪里都发光呢,一个穷人不通过科考,怎么发光?去哪发光?难不成你推算出来他会跑定海府?
皇帝的心思大约也是如此。又望向赵伯圭“先前你们就认识?他怎么想到去定海府?”
赵伯圭答“不认识。臣听他说,他在五湖四海茶楼里听人议论定海在闹海寇,就向那里的老板打听,老板刚好跟臣是认识的,给臣写了封举荐信,让他带给了我。”
葛明归降之后,于允文就开始思考,赵伯圭入殿面圣时,怎么说话对自己最有利。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有机会就要报一报。
但慕容谨告诉过他,不让他对外提到自己。
茶楼对他有收留之恩,被打得屁股开花,眼看着前途昏暗,宫老板还着人把他抬到了茶楼,一日三餐有人端饭给他。
把这个功劳他吧。
于允文不会知道,赵伯圭也不知道,宫七是皇帝的亲儿子。
皇帝听了赵伯圭所述,更高兴了。
儿子在民间长的多好,关心江山社稷,而又温和良善,乐于助人。于是朗声说“朕准备用于允文此次的功劳,给他换一个进殿的机会。众卿家可有意见?”
皇帝征求意见的话,那都是客气话,哪个没脑子的会有反对?
不过,还真有人站出来说话了。
秦太师说“陛下惜才爱才之心,乃是臣等楷模,是臣民之福。有才子愿意为国出力,乃陛下之福。臣赞同陛下提议。”
这个马屁精,无论皇帝在朝堂上说啥,他都会附合。
众臣纷纷表示赞同。
“传诏于允文上殿。”皇帝稍顿了一下,又说“传诏王太傅上殿,当堂拟三道考题,看他答的如何。”
此时于允文在五湖四海茶楼的聚会厅里,正跟宫七和李秋萍以及另外的五名同期举子讲他怎么说服葛明的。
离开杭州那天,他来了茶楼一趟的。那时候急着奔赴战场,又不知前路是否顺利,未同大家讲明他要去哪里,干什么。
今日一入城,便直奔茶楼而来。穿的还是走的时候那身洗得有些发黄的白布衣。他看到坐在大厅里的李秋萍,就兴奋的说“这两日,我就把欠茶楼的钱给结清,住宿和医药费一并结。”
于允文离开杭州的次日,李秋萍就去了普安王府,又向郭思谨提到了于允文。看郭思谨没有特别的关注,知道她尚不知于允文跟她的关系。李秋萍也就没再多说。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同高位之人的交往。
皇妃的私事,知道了就当不知,这是最好的做法。反正已经有人知道了,当事人知晓是早晚而已。
李秋萍并未以为于允文是跟他妹妹相认了,衣服都未换呢。应该是去哪儿赚到银子了。担心地问道“工钱不是现结的吗?”
于允文反问“宫老板呢?”
“楼上。”
二楼的私人房间里,宫七听了于允文强加给他的功劳,笑嘻嘻地说“允文兄,我们算是两清了。赵大哥在朝堂上一提,等于是给茶楼打了广告。”
这个人还真是有能耐啊,宫七突然灵光一闪,“你若是实在过意不去,让隔壁的铺子平价转给我。老板的背后之人是安国公,软硬不吃,死活不肯转。”
于允文立即问其中详情。宫七站起身说“都跟他磨两三个月了,不急这一两日。喜事要跟大家分享,走走,去聚会厅跟大家讲讲是怎么说服葛明的。”
其实于允文入城后,最想见的是慕容谨,最想把说服葛明的过程,讲给他听。
借给他那名护卫太得力了。
去定海的路上,于允文就盘算见到葛明后,第一步如何,第二步如何。第一步失败了该怎样应对,第二步失败了怎么应对。他问护卫的武功有多高,水性如何,能打得过几个人。
于允文想的是,带个护卫上了海寇船,万一对方翻脸,护卫能不能带他逃出来?逃不出来的话,他自己能不能逃出去。借人用用,总不能把人的命给弄丢了。
护卫答不知道。
于允文头大了,又问你杀过人吗?
护卫答杀过。
于允文再问杀过多少人?
护卫答不知道。
于允文只得这样问最多一次杀过多少人?
护卫答几百人。
如果不是慕容谨借给他的护卫,他肯定认为这个脑袋里少根弦的人是胡说八道。
于允文听了护卫的答案,又问了他几个问题后,改变了他的策略。
武功高强的人常有,一次杀过几百人的高手不常有。那是高手中的高手中的高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