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华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六十五章:国庆之日(上),日月永在,煌煌华夏,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当时间进入到正月初四这一天的时候,东长安街尽头的大礼堂早早便开始人声鼎沸起来。<r/>
<r/>
杨士奇这位内阁首辅精神抖擞的引着包括朱棣在内的几名阁臣进入会场,杨荣则负责在正门处接待每一名参加这次团拜会的京中官员。<r/>
<r/>
各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史、南直隶各府知府,紧跟着便是工商大臣严震直,连格里安奇这个意大利的洋鬼子都穿上一身正儿八经的二品官服前来赴会。<r/>
<r/>
朝廷方面的先到,随后便是总参和五军两府三品以上的武官,林林总总也有几十号人。<r/>
<r/>
距离老兵们入场的时间还有将近半个时辰,会场内这些文武官员便各自闲聊起来,文官集团自然是围拢在杨士奇的身旁,天南海北的聊着一些关乎二五的规划政策。<r/>
<r/>
武官们围着朱棣,分析将来对帖木儿汗国发动全面进攻后的具体行军计划。<r/>
<r/>
总的来说没有闲人,也聊不出什么闲天。<r/>
<r/>
而在文官的圈子里,大家伙虽然众星拱月般的簇拥着杨士奇,但还是分出了一部分的精力时刻关注着一位特殊的同僚。<r/>
<r/>
凤阳知府朱文奎。<r/>
<r/>
“陕甘退耕的事已经快要趋近尾声了,估计三五的时候,下一步便是山西和云贵,辽东和河北是不会动的。”<r/>
<r/>
杨士奇在高谈阔论着国策,朱文奎就站在附近静静的倾听,年轻的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从头到尾几乎鲜少会开口,更别提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观点了。<r/>
<r/>
朱文奎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很清楚,他今天在这里就是一个小小的凤阳知府,根本没有插嘴内阁的资格。<r/>
<r/>
站在朱文奎旁边的是应天府尹王雨森,这位眼下大明政坛中堪称改革排头兵的旗手,不时会跟朱文奎交流一下地方发展上的经验。<r/>
<r/>
“应天府比凤阳府更大,人口更是多出数倍,两三百万人呐。”<r/>
<r/>
大明丁口七千多万,光南直隶一地就有整整一千三百万,而南京所处的应天府,又毫无疑问是人口最多最稠密的一个府。<r/>
<r/>
王雨森从苏州府升任到应天府,短短几年,便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苍老了许多。<r/>
<r/>
“几百万人压在肩膀上,说句不好听的,吃喝拉撒睡都要操心,父母官不是那么容易干的。”<r/>
<r/>
对王雨森的感慨,朱文奎算是感同身受,点点头也是轻叹了一口气:“是啊,广东福建浙江三省的百姓越活越滋润,咱们南直隶的民生要是不进步,那咱们这些主政一方的主官哪里有脸向朝廷交代。<r/>
<r/>
凤阳太穷了,而且淮泗的干流动辄就给我添点麻烦,虽说有朝廷拨款修筑工事,但地方财政的一大块都要贴补到修堤上,我想要在中都和宿州修条直通徐州的路,围绕这一块打造一个四省交汇的枢纽,实在是拿不出钱。”<r/>
<r/>
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方没有钱是最棘手的困难。<r/>
<r/>
对于朱文奎的抱怨,王雨森很是理解,应天府虽然比凤阳府要富裕不少,但花钱的地方也多啊。<r/>
<r/>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王雨森主政的应天府总体发展势头还是迅猛的,所以王雨森底气足,敢向银行伸手借贷,为了包产到户的政策鼓励,应天府前后两年贷了快一千万。<r/>
<r/>
这算是凤阳做梦都争取不到的支持,就凤阳那地方,朱文奎亲自找到南京银行想要借钱,都差点被扫地出门。<r/>
<r/>
“就算借给凤阳又如何,凤阳眼下的发展不能靠贷款,不然光是偿还利息,都会压垮凤阳的财政。”<r/>
<r/>
朱文奎苦笑一声:“没办法,银行不给钱,我只好自己想辙,伸手问老百姓借钱。”<r/>
<r/>
这倒是让王雨森为之一愣:“问百姓借?”<r/>
<r/>
“大家集资修路,做百姓的工作,让他们参与修路,其实连工钱也都是先欠着,将来慢慢还。”<r/>
<r/>
朱文奎解释道:“路不通、淮泗支流不联通长江、大运河,漕运也不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封闭的内圈只会越来越穷,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干了,现在我这个凤阳知府,早都负债累累,欠出去了好几百万,要是后面两年还不出成绩的话,我就得找父皇伸手借钱来还债咯。”<r/>
<r/>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