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九十四章 多尔衮的郁闷悲哀,逆天换明,样样稀松,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多尔衮苦笑了一下,轻轻颌首,说道:“除了征调科尔沁等部人马,春耕之时,无论男女老幼,能拿起锄头的,都要下地劳作。”
强制劳动算什么,等到生死存亡之际,都得拿起刀枪拼命呢!
多铎看了一眼李永芳,想了想,还是开口说道:“私下里,我试探过迈达礼、满达海等人的心思。放弃辽沉,恐怕阻力极大。”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况且,轻易放弃都城,恐怕人心惶惶,大乱难息。”
多尔衮看着多铎,半晌才移开目光,他想确定这是不是多铎的心思,假借迈达礼、满达海等人之口说出来。
最终,多尔衮最终放弃了追根究底。
因为,这与他预料的一样,想主动撤出辽沉,摆脱东江军的压制,争取到喘息之机,在后金高层就难以通过。
不战而退,也确实会极大地挫伤民心士气,对他这个汗王的威信,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如果后金高层能够统一意见,主动上奏此事,多尔衮自然能够顺水推舟,达成他心中的目标。
可惜,连自家兄弟都不赞成此议,多尔衮自然也不能主动提出,损害自己本已不多的威望。
至于李永芳,身份地位不高,人微言轻,提出来也没什么作用,反倒会成为众失之的。
多尔衮开始信任李永芳等汉官,是因为这些汉奸已经无路可退,东江镇不会宽恕,他们只能死心塌地为后金卖命,期望着能够侥幸得活。
计议已定,多铎和李永芳告退而去,独留下多尔衮在屋内。他收拾心情,提笔批阅公务。
阿济格的汇报相当详细,如何败阵,如何被摧毁营寨,一点敢没有隐瞒。
正是如此,使得建虏的防御体系又要有所增强,或者说是改变。
比如辽阳,城墙已经无法抵挡敌人火炮的远程轰击。要想使城内不乱,就要力争把敌人挡在城外三里以外。
东江军的壕沟胸墙工事,已经为建虏所学习。只不过,没有太长距离的延伸。现在,就不得不改建加强,以阻挡敌人炮火对城池的破坏。
火器也被重视起来,虽然都是老旧型号,很落后,但有总比没有强,也都大量地安设于鞍山驿、辽阳、连山关等关隘重地。
当然,火药的缺乏,一直是建虏难以解决的问题。硝磺等物资,极易采购。即便有少量走私过来的,数量也难以满足需要。
按照建虏现在的实力,已经难以抽兵远征,控制蓟镇、宣大等边外的蒙古诸部,从那里得到急需的物资。
尽人事,听天命吧!
面对东江镇的步步紧逼,已经全面落了下风,却还没有化解之道。
多尔衮放下纸笔,无奈地叹了口气。
………………
已经是二月份,海冰虽有消融迹象,但船只航行还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除了旅顺和大连港,还能够维持正常运转。
“最多还有一个月,沿海结冰便会开化,海路便能畅通。”毛文龙勒住马头,望着盖州的海岸,微笑着说道:“那个时候,大批辽镇官兵便会乘船而来。”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这段时间也够他们准备迁移,海路畅通,便能直往各地,不必在旅顺、大连登岸,再走陆路了。”
古代的陆路是耗时最长、最不好走的,辽镇官兵及其卷属的安置地方已经初步确定,在庄河以东,镇江堡以南。
如果现在坐船的话,只能到旅顺和大连港,再走几百里的沿海陆路,十分地麻烦,路上的安排也是一件繁重的工作。
所以,现在的海运虽然没停,但运力有限,只能将辽镇的官兵分批运开,家卷则要在海冰全部消融后再行运输。
但现在,毛文龙和郭大靖已经不用太担心出现什么意外了。因为,祖大寿很快便会乘船而来。
“祖大寿这是在表明自己的诚意。”毛文龙轻甩着马鞭,笑着说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幸好醒悟得还不算晚,总算抓住了最后的机会。”
郭大靖呵呵笑了两声,说道:“不到最后,他还是不想放弃已经到手的东西,这和建虏没什么两样儿。”
毛文龙摆了摆手,说道:“既然来了,还是要以诚相待。尽快融合,也不耽误平辽大计。”
郭大靖躬身应承,说道:“末将省得。可辽镇将士,也就士兵可以放心使用。军官嘛,还需要考察。只怕他们不满安置,总觉得自己不含湖。”
毛文龙微微颌首,说道:“有军法在,若犯错,一视同仁,也不要迁就姑息便是。”
两部合并,虽然东江军战力强悍、兵力强大,但要一下子抹掉辽镇的标签,也不是那么容易。
郭大靖说得也是心里话,对辽镇官兵只看好士兵。如果可能,一个军官他都不想要。
如果有自知之明还好,就怕那些自觉得了不起,实际上狗屁不是的家伙。拿着自己的官阶说事儿,觉得遭到排挤和歧视,没受到重用。
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打过几次胜仗,有什么本事。东江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术打法,是他们能够掌握的?
反正,郭大靖已经横下心来。逆我者昌,顺我者亡。老老实实的话,还给你机会;要想乍刺,他也绝不会手软。
毛文龙其实也是同样的想法,恩威并施是王道,东江镇作为主体,这是绝不会变的。辽镇军官若敢挑事儿,他可以保证不杀,但这也是最后的底线。
“朝鲜林庆业和崔孝一已经收到了银子,派人来表示了感谢。”毛文龙呵呵一笑,说道:“朝鲜王室好象并没有奖赏,令人心寒。”
郭大靖鄙夷地撇了撇嘴,对朝鲜王室的懦弱无能甚为不齿。
不过,朝鲜朝堂已经被亲明派把持,看衰建虏的已经是大多数。
况且,东江军占据辽东,已经替朝鲜挡住了建虏的兵锋,朝鲜再经战火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从林庆业和崔孝一送来的书信中,郭大靖还知道一些细节。朝鲜王室的态度正在转变,只要明朝朝廷再加把劲儿,就很可能使其彻底站到明军一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