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九十章 战后布置,一年平辽,逆天换明,样样稀松,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兴祚倒不是排斥枪骑,也觉得有枪骑助阵,能够更好地打乱敌骑的队形,利于飞骑的冲击。
但三千加两千的组合,还是让他想了一会儿,才开口说道:“我觉得四千加两千还是比较合适的,毕竟飞骑是作战主力的话,枪骑兵就无需太多。”
枪骑兵就是骑马的火枪兵,赶路用马,作战时便是步兵。
飞骑呢,虽然临阵冲杀十分犀利,但手中的武器却只有马刀和手弩,没有远程作战能力。
在追击建虏的过程中,一旦遇到敌人依托阵地的阻击,飞骑就会陷入被动。骑兵冲阵,很不明智;抡着马刀下马步战,就更扯了。
这也是郭大靖一定要让飞骑枪骑混编的原因所在,骑兵对战,追杀逃敌,摧敌阻击,两种骑兵配合,能够适应所有的战斗。
郭大靖不置可否,只是轻轻点了点头,便陷入了思索。
枪骑兵多一些,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越多越是对飞骑有利的。
但刘兴祚的建议中隐含着他的想法,那就是不想把飞骑分成小的建制,现在四千的编制认为是很好的。
飞骑还要不断地扩充,郭大靖的目标是三大营每营要达到六千骑。正是如此,他才要以三千骑为单位,配以枪骑,组建出六个骑兵集团。
显然,刘兴祚还不太清楚郭大靖心中的目标,才有那么点私心。
两千飞骑加一千枪骑的组合也不错嘛,郭大靖微抿嘴角,露出微微的笑容。三大飞骑营提升为团或旅,每旅辖三营,每营三千混编骑兵。
嗯,每个骑兵营再配两百匹马,一百炮兵骑乘,一百匹马驮载火箭,这样兵种齐,综合战力就又能大大提升。
刘兴祚见郭大靖半晌无言,心中不免有些忐忑。毕竟,他是担心手下兵力减少,才提出这个建议的。
郭大靖计议已定,不想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便转而说起了其它事情。
“平辽如此迫切,郭帅必然有独到的考虑。”聊了一会儿,刘兴祚说到了心中的疑惑,“但末将以为,晚些进行决战,似乎对东江镇更加有利。”
郭大靖看了刘兴祚一眼,并没有不悦的表示,只是澹澹一笑,说道:“养寇自重嘛,郭某未尝没想过。但从大局出发,平定辽东是越快越好,迟恐生变。”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眼光有短有长,作为穿越者,郭大靖不会责备刘兴祚,但也不好说得太过透彻。
“东江镇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期,即便有移民涌入,但数量上满足不了需求。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战乱未止,百姓们存在恐惧心理。”
“平定辽东之后,最大的障碍便迎刃而解。不说北方受灾省份的百姓,就是军兴之后逃到关内的辽民,就不下数十万。有优惠的政策,返乡重建家园的,将是绝大多数百姓的选择。”
郭大靖缓缓地解释着:“刘兄现在看到朝廷在力支持,三年平辽之期也刚刚开始。可也知道关内民乱四起,朝廷也是在苦苦支撑。”
“与建虏的作战,只要稳扎稳打,胜算已经很大。但这是在没有后方掣肘的情况下,如果再面临数年前的内外交困,就算能渡过,恐怕也会给建虏喘息之机。”
郭大靖虽然已经力筹谋,使东江镇有了自力更生的能力。但缺乏了朝廷的支持,依然是很大的阻力和损失。
更重要的是,郭大靖着眼的是天下,已经不限于辽东一隅,而刘兴祚却只看到了东江镇。
要把辽东建成既稳固又强大的基地,最主要的便是人口。而吸引大量移民前来辽东,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安定的环境。
所以,建虏必须要灭亡,且是越快越好,趁着不靠谱的崇祯还没改变主意,趁着连番大胜营造出的对东江镇最有利的政治环境。
刘兴祚等将领有这样的思想,郭大靖并不太在意。关键是毛文龙,最终也被他说服,不去做李成梁第二,做养寇自重的蠢事。
郭大靖的分析利弊是一方面,见证了建虏从恭顺到崛起,亲族被杀戮一空的仇恨,也是毛文龙决心力灭虏的关键因素。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毛文龙对数年前东江镇被封锁压制还心存余季,也看透了皇帝的脾气禀性。
迟恐生变,毛文龙相信崇祯就是最大的变数。与其无法预测皇帝何时会不耐烦,催逼进攻,不如在己军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后,择机发动决战。
至于兔死狗烹的担心,毛文龙已经想好了后路,郭大靖也为此做了准备。
如果不想被解除兵权,去京城当勋贵养老,毛文龙就是赖在辽东,朝廷也无可奈何吧?
何况,辽东平定了,郭大靖还要北击虎墩兔,威服蒙古诸部,彻底解决大明的北方边患。
所以,毛文龙坐镇辽东,郭大靖率军在外征讨,这是平辽之后基本确定下来的策略。
当然,毛文龙的去留还没有决定。他老了,儿子又肯定不能继承事业。不管最后在哪,辽东都是他的倚仗,郭大靖则是倚仗的倚仗。
只能说明,毛文龙看人很准。能把辽东经营好,能让东江军战力保持强悍,应该只有郭大靖。或者说,没人会做得比他好。
除了能力,更让毛文龙放心的则是郭大靖的性格,以及对朝廷的态度。
毛文龙已经能够肯定,郭大靖不会为了荣华富贵而出卖自己。
他也能看出郭大靖的野心,不会止步于只是平辽灭虏。甚至于,对于朝廷和皇帝的不满,会让他做出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大事。
当然,毛文龙是不会相信郭大靖会造反,会谋朝篡位的。
那不是他能想象出来的,顶多认为郭大靖会达到李成梁没能完成的事业,永镇辽东。
“朝廷朝令夕改,确实令人心存顾虑。”刘兴祚听完郭大靖的解释,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点着头说道:“只要准备充分,择机决战,我军定能获胜,建不世之功。”
“不世之功?”郭大靖笑了笑,颌首道:“这倒不遑多让。”
建虏是华夏最大的敌人,只有郭大靖知道,他干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大事,为华夏做了多大的贡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