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四十四章 小额助农贷款,倭商到来,逆天换明,样样稀松,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磨刀不误砍柴功。
有了高硬度的钻头,最难造的火枪枪管便能大大提高生产制造的速度,军队中火枪的装备速度也将大大提升。
郭大靖已经决心用轻型火枪配刺刀,把军队中的长枪全部淘汰。甚至于,如果火枪的数量足够,刀盾兵也不用了。
重火枪虽然缺乏近战肉搏能力,但和轻火枪兵进行混编,也能得到轻火枪兵的保护。
这样算下来,部队的火力将提升一倍不止。随之而来的,则是整体实力的大幅增强。
“给你们放两天假,回去和家里人聚聚,也歇一歇。”郭大靖很人性化地对赵师傅说道:“没日没夜地干了这么多日子,着实辛苦了。”
“大人更辛苦。”赵师傅躬身致谢,犹豫了一下,说道:“有件事情,小人还想厚着脸皮请大人给解决。”
“是有关田地的事情吧?”郭大靖淡淡笑着,说道:“郭某听说了一些,你再详细讲来。”
对于工匠们的实际困难,郭大靖愿意在不太过分的情况下予以帮助,以使他们能安心工作。
在郭大靖的心目中,工匠们都属于技术人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潜力很大,日后还要多多倚仗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
而且,郭大靖愿意倾听包括工匠在内的广大军民的意见和建议。
金州的建设采取了很多新模式,实施了很多新政策。这有别于以前军户制的粗放管理,肯定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及时调整,才是最好的办法。
就目前的金州来说,能够管理政务的官员太少了,很多都是矬子拔大个,勉强胜任,甚至是赶鸭子上架。
没办法,能够识文断字、能写会算的人太少,缺乏实际从政经验的人也太少,也只能边干边学。
正因为如此,在政策的执行中出现偏差也不可避免。
况且,人都是有私心的,为自己和家人谋取私利,也是有的。
陈继盛在听到了很多反映后,也开始解决这些问题,并对郭大靖率先倡导实施的教育补习的办法大加赞许,着力推广。
这才是大半个金州,以后收复的失地更多,政务工作更繁杂。
在金州这个实验地培养政务人才,增加他们的经验,提高他们的能力,也是为将来作准备。
听完了赵师傅的讲述,郭大靖很爽快地答应过问,并帮助解决。
对于郭大靖来说,解决这件事情只是举手之劳。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却很困难。
这也是大明社会的一个缩影,百姓的声音要传到朝堂,要得到重视,得到解决,何其难也!
幸好,出身于各村镇的军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反映问题的主力,以及监督的耳目。
当然,这样的模式无法被朝廷学习,朝廷只能依靠各层官员才能获知地方的情况。
赵师傅走后,郭大靖拿出本本,提笔在上面修改和增删着自己的工作计划。
燧发枪的改造还在紧张忙碌地进行,随着人力集中,以及工匠们熟练程度的增加,速度已经提高很多,让郭大靖感到满意。
而尽管制造出了工具钢,可以制造钻头、镗刀等工具,郭大靖也没把制造线膛枪放在首位。
在空间内,拉出带膛线的枪管,对郭大靖来说并不是难事。但线膛枪和所用的子弹要配套,才能发挥威力。
现在使用的铅弹,基本上都是火枪兵自己用模具和铅来自己制造。
而要另外生产线膛枪所用的米尼弹的话,就得再建个工坊,不仅需要很多的人手,在时间上,也难以保证在今年秋季制造出足量的子弹。
所以,郭大靖决定先以最易行的方式提高火枪射速,也就是采取定装纸壳弹。
把定量火药和弹丸装进纸制的弹筒内,使用时把弹筒咬开,把里面的火药倒些到发火池里,再把剩下的火药和弹丸用通条塞到枪管里就行了。
郭大靖做过实验,使用纸壳子弹和燧发枪,每分钟的射速能达到两至三发,甚至是更多。
这样的小改进,就能使火枪兵能在相同的时间内,打出超过以前差不多一倍的密集弹雨,给敌人造成更大的杀伤。
而要装备部队,就只需采购或造油纸,提供样弹,发放到士兵手中,让他们自己卷制装填。
这样布置安排,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使部队完成换装,把战力再提升一个台阶。
………………
三艘海船驶进了还在扩建的大连港,停泊在了刚刚建好的码头上。
林天生站在甲板上,笑着给小林浩一介绍着,“这里原叫青泥洼,现在称为大连,郭将军给起的名字。”
“不到一年,又是一番新的气象。”小林浩一感慨道:“从一座弹丸小岛,到陆上偌大基地,着实令人钦佩。”
林天生微笑颌首,伸手一指岸上不是很远的成片建筑,说道:“林家在那里建了商栈,小林先生也可向郭将军申请,租几间店铺,日后在此交易,甚是方便。”
小林浩一笑道:“鄙人正有此意。否则,也不会赶来拜见郭将军。”
林天生伸手相邀,与小林浩一下船,亮出郭大靖所给的通行令牌,守卫码头的军士躬身放行,派人去商栈区通知相关接洽人。
“郭将军公务繁忙,把生意都交给了二房夫人。”林天生和小林浩一等人前往林家所设的商栈,边走边说道:“藤野英,小林先生也不陌生。”
“藤野先生之女。”小林浩一笑着点头,说道:“鄙人与藤野先生交情甚笃,这样倒是更加方便。”
林天生回头看了一眼,见林婉儿和顾嫣儿等人上了马车,才放下心,回首继续与小林浩一闲谈。
此次前往对马岛对倭贸易,还是比较顺利。与小林浩一、大谷川交易成功,林天生还认识了其他的倭商和朝鲜商人。
小林浩一和大谷川不仅对林家采购的生丝等货物非常满意,对于郭大靖和藤野英捣鼓出来的新瓷器,也极为欣喜。
不仅是他们,不少倭商和朝商,也对造型新颖、充满装逼的艺术气息的瓷器,极感兴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倭朝等国学习推崇;诗词歌赋,更为东亚国家的文化人所喜爱。
可惜,林天生带的瓷器较少,多为样品,且诗词皆不全。
小林浩一和大谷川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商机,为了垄断,他们决定前往大连,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
如果能打通辽东的这条商路,对于小林浩一和大谷川来说,可是商贸发展的飞跃,并不是只卖瓷器和镜子那么简单。
为了讨好郭大靖,小林浩一和大谷川嫌自己带的货不够,还把其他倭商的硫磺、白铜买下两船,一并给郭大靖送来。
当然不是白送,郭大靖可是交代过林天生,硫磺、硝石、铜料是有多少买多少。十几万两银子砸出去,十几船也够了。
“为什么叫大连呢?”林婉儿掀开车帘,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景致,“总要有个由头儿吧,不能是瞎编。”
郑嫣儿笑道:“原来叫青泥洼,多土气。随便换个名字,也比它强。”
林婉儿耸了耸肩膀,说道:“以后咱们还是住在一起,林家的商栈很大,又靠着海边,方便出来游玩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