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良家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十四章贾诩巧言文王伟业,汉末之并州匪政,杨氏良家子,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sript><sript>
互市的提议得到了张瑞的高度认可,便对审配回复道“互市章程便由卿与民部中郎司马芝共同负责。至于羁縻各部共讨鲜卑一事,孤返回长安后会与贾司马详议。”
审配立即应诺,说道“事关官营纺织业与互市,某几日后便造册回执主公。”
张瑞点了点头,看了一眼贾诩,是时候组建内阁制度了。
其一是帮自己处理这纷繁复杂的各种政务,其二则是为了将贾诩、裴潜这种心思通透的能臣汇聚到一处,令彼辈发挥才智,群策群力。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集权。
张瑞一向正视自己的智商,绝对不如贾诩、裴潜等人。
便比如通过关羽之言,张瑞感觉刘备在高唐外御寇难,内丰财施,似乎颇得人心,完全看不出刘备败亡的迹象。而裴潜却能通过寥寥数言断定刘备政无规划,军无详略,败亡在即。
这种差距,若要张瑞自己去面对这些心灵通透的谋士,怕是被利用了还不自知。
张瑞的一向做法是,才气不足,便借助制度。
无论府兵制、两税法还是均田制,都是张瑞自知武不及吕布,才不如曹操,名气不如袁绍的情况下,改进了制度,以增强自身实力。
所以在增加集权方面,张瑞毫不犹豫的便决定组建内阁。聪明绝顶谋士的心计还是让那些精才绝艳的文臣去应对吧。
内阁制度算是提高文臣地位,能够施恩于下,所以张瑞便没有通过官员之手设立,而是自己主动开口。
说道“如今征西将军府治下政务愈发繁杂,孤一人之精力有限,无力全面顾及。故而孤欲设内阁,以重臣辅之。”
“内阁设三至五人,有议政之权,可参预机务,顾问政事,辅助孤处理册文。”
内阁制度算是后世比较知名的制度了,大概对历史感兴趣的诸夏子孙都能谈个一二。
但莫名的有个误传,说内阁首辅权力比宰相还要大,内阁极大的限制了皇权。
这恐怕就对内阁制度产生了什么奇怪的误解了。
内阁其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增强皇权,分割相权。
汉代丞相权力有多大?用陈平的原话描述为“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因而宰相具有有决策权、议政权、行政权和人事权。
这恐怕是任何后世诸夏苗裔都不能接受的恐怖存在。
宰相集决断、行政、人事各项权利于一身,可以说是将政务的各个环节都把控在手中,皇帝权柄稍弱,就会被架空。两汉权臣把持朝政,架空傀儡皇帝莫不是因为于此。
但内阁却只有议政权,行政权归六部,决断权、人事权皆归皇帝。
当然大明的人事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廷推,这是提议权。另一部分则由皇帝决断,决定任用哪一个臣子。
如果廷推的结果皇帝不满意,便会驳回重推。便比如万历二十七年,吏部廷推人选送达万历皇帝处后便得不到批复,一直到万历二十九年,万历皇帝才另行任命自己钟意的官员入阁。所以皇帝还是牢牢把我人事权。
内阁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各位臣子上奏的册文上,被称为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