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希北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九十五章 藩王乃宝贝也,承包大明,南希北庆,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签”就一个字,但可不是签个名字那么简单,郭淡这边倒是没什么,他的意见就是将一些条例细致化,别整什么两三个字一句话,欺负哥没文化。
但是朝廷这边的承包手续可还是非常复杂的,毕竟这可不是小事,是姜应鳞他们可以决断的,其实他们只是洽谈人员,这还是得经过内阁、司礼监、皇帝的审批,才能够通过的。
申时行虽然没有参与,但他不代表完全不管,毕竟开封府税入在全国排名第七,卫辉府是根本不能比的,其中税入又是最为复杂的,审批起来可也是一个力气活啊。
最终开封府定下的税入折银算是一百二十万两。
怀庆府是五十万两。
彰德府是四十万两。
其实开封府目前还没有完全推广开一条鞭法,就是还在推广中,本来还是要运送粮食去京城,但是郭淡要求运往京城的就是全部折银算,留存得就全部算粮食。
因为运粮就需要漕运,漕运就涉及到损耗问题,以及很多手续,郭淡又非官员,这不但会令账目变得非常复杂,而且操作非常困难。
朝廷也答应了,因为如今朝廷也比较缺银两。
这三府起运和留存的比例平均下来是六比四,因为很多州县都不一样,如整个卫辉府因为人口少,事也少,故此起存比例是七比三,开封府有些县是五比五,因为养得人比较多,开销比较大。
这里的税入,再加上的卫辉府账面上的那三十万两,郭淡等于承包下两百四十万两的税入。
当然,这其中还是要计算各种损耗的,扣除损耗,以及官府的支出,大概在两百万两左右。
这个数目算是合情合理得,朝廷可没有占郭淡的便宜,他们也占不到,郭淡也没有占他们的便宜,因为他的地位比较低,权力到底是可以碾压智商的,对方要不坑他,他就得烧高香了。
但这些都是次要的,因为黄大效他们不打算赚郭淡的钱,他们要的是郭淡的命,主要还是制度方面。
规定郭淡必须完全遵守国家制度,不准再搞什么契约体系。
要以农桑为主。
规定作坊只能开在指定区域内,必须执行宵禁,可不能跟卫辉府一样,完全不设宵禁。
普通百姓的进出,也必须要有官府的批条,但是因为到时没有官府,那也只能由郭淡来批,故此他们设定了限额,每年的批条是有限的,朝廷直接发给郭淡。
这限额虽然也合理,根据往年开封府出入人员统计出来的,但那是基于小农经济,要论商业的话,那就完全不合理,这基本上就限制了商业发展。
还要尊重读书人,就是什么秀才、举人、进士。
在卫辉府读书人犯法面临的惩罚跟普通百姓没有任何区别,也得去拉粪,但是实际上举人、秀才是拥有一定的特权的,在开封府这些地方,郭淡自然就不能一视同仁,举人就是可以目中无人,举人就是可以享有免税特权。
另外就是期限问题,卫辉府之前并未设定期限,但这明显是不对的,他们趁着这个机会,就将卫辉府也包括再开封、怀庆、彰德之内,设定了三年期限,三年重新评估一次,但只要郭淡做到契约规定的一切,那就可以继续承包。
三年之后,条件可以再谈,但是有限制得。
就是涨跌定在百分之十。
不能无限制的涨,你涨一倍,那谁还敢承包。
因为郭淡也不是吃素得,这有涨就必有跌,另外,如果遇到天灾,非自身原因引起的灾难,也要根据往年例子来减税,甚至于朝廷给予补助。
可见官员们还是留了一手,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看好郭淡可以坚持到三年之后,不然的话,涨跌也不可能只定在百分之十。
还有很多的条条框框。
总之,弄了整整三日,才交到万历手里。
万历看完之后,这心中都是满满的内疚,非常不好意思地看着郭淡,叹了口气道“这可真是难为你了。”
关于税入,看着是合情合理,关于其中制度规范,看着也是合情合理,每个州府都是如此。
但是若将两者结合起来,那就出问题了。
开封府那么多藩王,那么多特权人士,官员凭什么把税收上来,不就是因为官员自身也是特权人士,而且是最大的那个,他们可以想办法从百姓那里多收刮一点,也可以用很多违法的手段去捞钱。
因为官员们都这么干,这其实就是不成文得规定。
但是郭淡可就不能这么做,郭淡只是一个商人,他自己都要去交税,他要去收刮百姓,这些当官的可就不会答应了,这韭菜是你一个商人能割的吗?
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
郭淡却是非常轻松道“多谢陛下体谅,他们有张良计,卑职也有过墙梯。”
“朕一直都对你抱有信心。”
万历笑着点点头,不由得又想起那私学院一事,于是问道“关于私学院一事,你觉得何时进行比较合适?”
这事他们得打配合。
郭淡答道“回禀陛下,签完这份契约就可以开始了,但是陛下要设定非常严格的条件,想要建办私学院是可以的,但必须筹备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同时要拥有一定数量得老师,要给学院配备宿舍,等等,到时卑职会拟写一份非常详细的条件给陛下过目。”
万历听着十分疑惑道“这不是在限制你吗?”
郭淡笑道“就这些条件,即便陛下不设,卑职也得投入这么多钱,只会多不会少,这限制的其实是士绅。为何当初朝廷要整顿私学院,卑职也分析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建办学院的成本太低,导致良莠不齐,一个老进士,几个书生凑在一块,就可以成立一个学院,代价太小,他们也就无所谓,朝廷封了,他们再开便是,但如果投入很多钱,他们可就得谨言慎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