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不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七五章 老鼠屎,山海横流,逢不识,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居庸关血战,震动天下。
晋阳李克用听到消息,出神地望向北方,良久才感叹道:“壮烈!”
汴州朱全忠收到消息,突然下令全力展开攻击蔡州贼,大呼道:“将军带刀荡狄虏,我辈何惧贼不除。”。
扬州杨行密听完麾下汇报,突然拍案而起,大呼道:“壮哉英烈、壮哉朱璃。”
唐廷朝议时,收到捷报,满殿失声,很多大臣、良将,望向田令孜的眼神,尤为不善,居庸血战,彰显出整个华夏民族的精神,只要能够救民于水火,满城将士宁愿效死,这就是军人的气魄,这就是华夏男儿的不朽气概。
......
是役、唐军战死近四万人,歼灭狄人七万余,七天时间,双方十余万儿郎埋骨雄关,想不引人注意都难。
大战之后,半个月以来,狄、我双方谁也没再轻举妄动,尽皆默默地舔舐伤口。
镇远军三万府卫,战损过半;清夷军被打残,威武军入驻居庸关部,被打残;朔州援军、北口府卫,各有折损,堪比镇远军。
城关上,朱璃站在城垛的一侧,满脸疲惫地问向身边的岳鹏举:“为了救援一万七千余百姓,我们付出了近四万精锐的生命,这到底是对还是错?”
岳鹏举闻言,久久没有回应,良久才斟酌道:“若是只从生命的数量上,我们可能是错的,以多换少,大败亏输。”
“可若从道义、职责、和义务上来说,只要能救援一名百姓,即便全军战至一兵一卒,我们也责无旁贷。”
他说得慷慨激昂,坚定异常。
边上的张归牟,他的脸上再也看不到曾经的轻松、和对战争的向往,有的只是浓浓的肃穆,那是对英魂不屈的崇敬、那是对逝去手足的哀悼。
朱璃这段时间,心情沉郁,很多事情都不想理会,一直纠结于四万府卫的牺牲,徘徊中自责和痛苦之中,很多事情,都是张归牟、李罕之代为打理的。
这个时候,他好像想到了什么,趁着朱璃开口说话的当口,连忙插口道:“将军,长安送来敕书,将军同鹏举将军、高家兄弟,死守居庸关,有功于卢龙、有功于社稷。”
“经过朝中众臣不懈的努力,朝廷不但给我们平反了,还敕令将军为怀化大将军,冠军侯,统领代朔、卢龙两地府卫,抗击狄人,令我等务必拒狄人于国门之外。”
朱璃闻言,脸上丝毫没有惊喜之色,唐末的朝廷就是如此,有用的时候,加官进爵,没用的时候,就将你往旁边一丢,甚至一言不合,灭你满门都不是什么稀罕事。
现如今,田令孜的亲兄陈敬瑄,正忙于抵御李思恭、杨师立的攻伐;河南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正在全力应付蔡州贼秦宗权;河东李克用,以韩槿为帅,全力攻击孟方立,等等。
放眼望去,整个大唐境内,除了朱璃这个被称之为叛逆的人,在率军抵御狄人入寇外,其他人好像都在忙着窝里斗。
这个时候,朔州郭奇佐、郭崇韬上书自辩,声称早就看出李思恭鹰视狼顾、早晚为祸一方
,朱璃等人这才趁机攻占河套、断其后路的。
这番自辩,明眼人都能看出,简直就在是瞎扯淡,但也不能不当一回事,因为李思恭真的反了,而且还伙同杨师立正在进攻西川,这就是铁证。
在加上狄人入寇,举国上下只有朱璃一人率部增援,居庸关血战,七天死了十余万将士,这也是铁证,证明朱璃才是心思社稷、根本不在乎个人荣辱的忠臣。
在这个时候,连田令孜都无话可说了,你说朱璃擅自攻略其他藩镇吧,人家承认,那是因为人家早就预测到李思恭必然会造反,才这么做的,这叫眼光长远。
李思恭造反没有,已经反了,而且还打得陈敬瑄喘不过气来,田令孜还能有什么话说,陈敬瑄可是他的亲兄长啊。
朱璃的逆贼帽子,终于在血战居庸关以后,彻底拿掉了。
可是他现在却高兴不起来,一战折损了四万精锐,是朱璃经历过的损失最大的战役,而且这些人,都是在他的号召下拼死的,他心中十分愧疚。
这副神情,看在岳鹏举、张归牟的眼中,让二人相顾无奈,黯然、心伤,这种情绪,大多都只能依靠自己走出来,别人的劝诫,只能辅助,起不到主导作用。
正在这个时候,一名鬼卫,在李罕之的带领下,匆匆赶来,“踏、踏、踏......”的脚步声,十分刺耳,倒是引起了三人的注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