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十七章 父子差点不相认,贞观第一咸鱼,秋千上,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是以,他赶回去后,召集弟子们,准备先把孔志亮带走。
听闻夫子受辱,弟子们全都义愤填膺,准备替夫子报仇。
一行人来到建造得巍峨雄壮的陈家庄小学,一进门,就看见两侧的高大塑像,而且还是程咬金等人的,反而像至圣先师孔圣人,亚圣孟子之类的没有见到,顿时,孔颖达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只是,刚走到教学楼旁,听到里面传来的读书声,顿时间,孔颖达虎躯一震。
“这……你们可曾听过这些孩子读的书?”孔颖达回头,看着几个弟子问道。
这几人,都是他的得意门生,是国子监里的佼佼者,饱读诗书,能诗善画,文学造诣非常之高。
只是,闻言后,几个弟子都摇摇头。
“夫子,这人之初,性本善,应是孟子之言,只是我遍览群书,却未曾听过这几句……”
“这似乎是歌谣,朗朗上口,正好用作孩童启蒙,听起来简单,但仔细一想,却是意蕴深长,啧啧,编造这歌谣的人,定是我儒门了不得的人,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高人!”
“是啊,短短几句歌谣,却说出了许多道理,一般人可做不到。”
几个弟子一边回味,一边称赞。
听到耳边不断传来的三字歌谣,孔颖达确信,这绝不是前人所做,否则,以这三字歌谣的魅力,断然不会籍籍无名,当流传甚广才是。
想着,他脚步加快,穿过几道长廊,走过一个小花园,就来到一个教室门口。
教室宽敞,而且呈阶梯分布,里面坐着三百多个孩子,简直不要太壮观。
孔颖达从没见过这么多学生挤在一起的场面。
国子监虽然学生多,但都是分开授学。
至于私塾,那学生就更少了,有些私塾,甚至只有三两个学生。
三百多个穿着破旧,稚气未脱,但个个精神抖擞的孩子,让孔颖达感觉十分新鲜。
他走到门口,眯起眼睛往里看。
只见一个膝盖高的台子上,放着一张桌子,桌子后是一个身材瘦削但气质不一般的青年,青年背负着手,正细细打量下面念书的孩童们,他身后是一块巨大的黑色木板,上面写着白色的字。再看那桌上,竟然放着好几盒固体石灰,黑板上的字,正是用这玩意儿写的。
孔颖达仔细打量青年,忍不住问身边人“那,那好像是志亮?”
一个弟子上前,看了半晌,道“夫子,那人,那人好像真是志亮师弟。”
另一个弟子却摇头否认“不可能,志亮师弟从来都是不梳头不洗脸,袍子也是脏兮兮的,可你看此人,穿戴整齐,器宇轩昂,绝不会是志亮师弟……啊,夫子,我没有半点瞧不起志亮师弟的意思,我,我只是,只是,此人与志亮师弟相差太大……”
孔颖达“……”
就连孔颖达,也只是感觉对方像自己儿子,心里却是不敢确定。
这时,那青年转头,看见孔颖达等人,顿时激动的跑出来。
他一把抓住孔颖达的袖子,激动道“父亲……”
蛤?
孔颖达一愣,不敢相信道“你,你是志亮?”
对方点点头“父亲,我是志亮啊,你不认识我了吗?”
正是孔志亮。
可是,孔颖达却差点不敢相认。
这一幕,让旁边的几个弟子都目瞪口呆。
孔颖达拉着孔志亮的手,细细打量,最终确认这就是自己的儿子,看上去胖了不少,白了许多,气色也很好。以前的孔志亮,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四十左右岁的中年人,如今,却是和其他青年人一般无二了。
孔颖达心里十分吃惊,连忙问道“志亮,你,你怎么会这副样子?你在陈家庄,难道没吃苦吗?”
在来之前,孔颖达本以为,自家儿子被程处默这几个纨绔拐到陈家庄这种穷乡僻壤的地方来,一定吃不饱穿不好,以孔志亮的性格,说不得还会被人处处欺辱。
可这一见面,完全不是他想的那么回事。
……
……
<sript><sript>
<sript><sript>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