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十七章 喜峰口破,我来做明帝,九悟,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b></b>大明九边重镇沿着长城一字排开辽东、蓟镇、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
早期为蒙古部的瓦剌、鞑靼所困,故而永乐皇帝北征大漠,有土木堡之变,有三边总督、威宁伯王越,有戚少保镇蓟镇。
而在辽东总兵李成梁、李如松父子亡故之前,辽东镇稳如泰山。但现在大明每年维持庞大的辽饷,弄得国家持续失血。
东奴兴起!
在这条九边防线之中,于蓟镇、宣府镇而言,有两个隘口是极其关键的。其一,蓟镇的喜峰口。其二,古北口。
从地形上来说,喜峰口就是故大宁都司的长城关口。当年太祖高皇帝就是在派大军从这里出关,经由宽城卫、会州卫、富裕卫至大宁城。为宁王封地。
而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永乐皇帝靖难时,借了宁王兵马。大宁都司的实力是极其强劲的!
明史就藩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但可惜在宣德年间撤销,大明自此执行全面收缩的战略。而仁宣之治恰恰算是明王朝历史的盛世!
这更深刻的说明一个问题儒家体系下的文官集团,天然的有守旧、保守的基因。
这条“旧路”就是如今黄台极率军而来的路线。
其二,古北口。
当年蒙古俺答汗就是从古北口突入,威胁明王朝的京师,逼迫明王朝答应“通贡互市”。嘉靖皇帝丢脸至极。至此对首辅严嵩不满。
…
十月二十六日,建奴兵峰抵达喜峰口,大安口,龙井关等地。
黄台极此次出兵六万,当然不可能全部拥堵在喜峰口外,而是分东西两路。一路由贝勒多尔衮为先锋攻喜峰口,一路以贝勒莽古尔泰为主帅往西攻大安口。
血红的夕阳下,喜峰口关外的后金兵一面面旗帜飘扬。一个个的盔甲鲜明、刀枪林立的军阵树立在关城外。
多尔衮骑在马上,带着头盔,手里拿着马鞭,冷漠的看着这座雄关。这里昔日是朵颜三卫“入贡”的道路,今日是他的目标。
在多尔衮身后,约五千人的正白旗兵马全场肃立,在寒冷的冬风中没有发出任何的声音。只有马匹呼出的白气。那股血战余生、悍勇、轻骠的气息扑面而来。
“攻城!”
多尔衮手中的马鞭一挥,身后的大军突然爆发出巨大的呼喝声“嗬嗬”,如同野兽般的怪叫呼嚎声,白色的浪潮往关城上涌去!
就在后金兵临关城之下时,城中早就戒备起来。乌黑的烽烟在长城上升起。
蓟镇早就兵备松弛,即便有崇祯严旨,有蓟辽总督刘策在这几个月巡查、裁撤老弱、补充新兵、武器。喜峰口依旧是士气不足,有着各种问题。
按照常理,蓟镇的防御是顺天巡抚驻遵化,蓟镇总兵驻三屯营。而蓟辽总督是后来才出现的产物,刘策此时驻扎在密云,也就是古北口方向。
蓟镇的防御还是归巡抚王元雅、蓟镇总兵朱彦国负责。其中,以辽东总兵吴襄率所部及游击将军吴三桂率京营兵三千死守。
喜峰口上,蓟镇喜峰口参将时希明站在城墙上,一身布衣,腰佩长剑,手扶着垛口,观看五十步外瓮城上的战斗。
但见三个兵在瓮城上攀附而来。两人穿着钉着铜钉的棉甲,带着皮盔,手里拿着精铁长刀。另有一人穿着银光铁甲,带铁盔,铁盔上长尾红缨,背上斜尖插着一杆白旗,手里拿着一杆长枪。
“嗬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