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儿来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章 林场生活,森工记忆,波儿来了,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b></b>121林场的各家各户都离不开坛子,玻璃的、土陶的、细瓷的,大大小小,用于制作泡菜、干菜、盐菜,那蔚为壮观的坛子阵,是高原生活的一种方式。勤快的主妇们想方设法节约和改善伙食,莲花白的根部削皮后,中间部分可以做泡菜。将莴笋的皮和肉质中间的木质纤维去掉后,脆皮也可以做泡菜。秋天一般是制作萝卜干、盐菜、干菜、臭豆腐的季节,家家户户门口的铁丝上、木架上甚至房顶上都晾晒了各式各样的蔬菜,稍干便加少许食盐和香料码进坛子里,坛沿掺水密封,随取随用。这些都是源自内地老家的做法,本是餐桌上菜品的调剂,在高原几乎成了一家人的四季主菜。
高原气候寒冷,冬长夏短,温差大,莲花白和洋芋是主要农作物,一年只产一季,产量还算不错,也是林场食堂的主要蔬菜来源。有一年,古锦河洪水爆发,塌方点数不胜数,通向内地的公路断道几乎半年,内地的新鲜蔬菜运不进山,由于缺油,几乎是清水煮的莲花白和马铃薯让林场的职工吃得痨肠寡肚。只有在食堂将菜买回去,简单加点郫县豆瓣应该是最好吃的了。最艰难的时候,是用盐水当菜下饭。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盐鲜肉。盐鲜肉是用大量的盐巴将鲜肉包裹,主要是鸡鸭猪肉等,然后用冷冻车运进来,放在冷冻库里,逢年过节才能给每家每户分一点。虽然咸得哈口,但是好歹是难得吃到的肉类,也算是令地方上艳羡不已的企业福利了。
当然,靠山吃山,茫茫大森林,不乏野物,打猎也就成了林场男人们的业余生活了。父亲是打猎的一把好手,因为他和林场派出所的干警都有配枪,只要上山基本上不会空手而归,一般说来,打猎回来,几乎家家都会分到多而不少的一块肉。
森工生活,让这些拓荒者们形成了一个新的移民群体,带来了各自家乡的痕迹,各种生活习俗各种口音。在第二代身上,已经完全融合成一种口音——标准的森工口音。近似于成都的口音,但细节上也有区别,只要一开口,就能准确地听出来,这成为森工企业子弟的一个显著特征。
随着我的长大,地皮子踩热了,各色人等进入我的生活,并逐渐成为我的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开始适应了这全新的生活。
因为有了层层加码的关系,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远离家乡,一起参加工作,有了第二代,父母也是同事,他们的兄弟姐妹彼此也按年龄对应是同学,人与人之间,虽然不沾亲带故,却形成了丝丝入扣的熟人社会。在这熟人社会里,人们讲究关系和交际。我家做点豆腐乳,一定要给邻近几家送几坨。林家的干菜开坛了,也遣孩子给各家送一碗。
在121林场,即使无人在家,也不会发生偷盗之类的事。
短短的一条街,人来人往,不熟悉都不行,熟悉到什么程度呢?简陋的板壁可以把夫妻一夜几次、娃娃干了什么莽事、好久挨打、每顿吃的什么都暴露得清清楚楚。
经常有大人逗小孩你爸妈昨晚打架没有?
小孩老实的说打了,一会爸爸在上面,一会妈妈在上面,打得汗水长淌。
一阵哄笑,一阵斥骂,成为每天中午火辣辣的阳光下的林场最佳剧目,一群群绿头苍蝇也在阳光下飞出飞进,在那灰白的木板墙上驻足,留下微小的一点到此一游的痕迹,那麻子点点的板壁,被阳光晒得裂缝翘起,连小孩都可以轻轻一搬,就会撕裂。房子破了好补,无非就是用钉子补上一块板子,像各家各户小孩补疤疤衣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