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三十四章:大学堂,回到南明当王爷,鱼窝,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尤其是现在弘光朝的实际控制区不算大,能够征用的资源有限,他必须尽最大程度榨取控制区的战争潜力。
“徐文爵南逃福州,南京周围的地徐家占了不少,可就地征用。”
朱琳泽是不圈占土地,但查抄上来的土地,尤其是南京城周围的土地他可是垂涎三尺。这些靠近南京城的土地对于他而言可大有用途。
徐家倒是机灵,两头下注,定国公徐允祯死心塌地效忠弘光朝,魏国公徐文爵由于和他不对付支持拥立潞王称帝。
最后无论是弘光朝廷赢还是靖武小朝廷赢都有他们徐家的一席之地。
“如此甚好,只是这经费”
设立大学堂之事敲定,陆闻达就开口向朱琳泽索要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不是问题,等抄没的家产入了户部仓促,本王让内阁那边商量商量拨五十万两白银出来兴建大学堂,闽王府这边也出五十万两。”
朱琳泽大手一挥,直接拨给了一百万两白银的教育经费。这恐怕是陆闻达平生所听到的最贵的一句话。别人都是一诺千金,闽王这是一诺百万金。
陆闻达清楚闽王舍得花钱,但此前闽王花钱的大头都是在陆海军。陆闻达以为闽王偏重军事,在教育上的投资不会有太大的兴趣。这次能要来个二三十万两经费就知足了,不想闽王一下子给他批了百万两的教育经费。
这让陆闻达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花这笔钱。
“一百万两好啊,好啊。”陆闻达有些失态,乐的合不拢嘴。
“银钱本王批给你了,大学堂要办不好本王可拿你是问,教育乃国之根本,育国之栋梁,兴邦乃之安定也。大学堂能不能办的好,关乎我大明朝未来数百年之国运,万不可马虎”朱琳泽一脸肃然。
这一百万两不过是前期的投入,教育同样也是吞金巨兽,不仅投入大,而且短期之内不会有什么回报,不过教育乃万事之基这笔钱应该花。
只建一座大学堂未免有些空中阁楼的味道,朱琳泽想要的不仅是一座大学。他想要的是一整套相对比较完整的教育教育体系,他还想在各州府设立中学堂和小学堂,为大学堂源源不断的输血。
但这个举措在目前看来施行起来的可能性并不大,一是当地乡绅垄断了教育资源。朱琳泽如果在清丈田亩的同时在当地设立中小学堂势必引起当地乡绅的激烈反弹。
二是科举入仕的观念千年来在人们心中早已经根深蒂固,就算开设了学堂,当地百姓也未必会愿意把孩子送进中小学堂。
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年代,想要解放出一个脱产者读书不是容易的事。更何况还是送入中小学堂这种新鲜学堂中冒险。
至于免除中小学堂的学生学费,那更是天方夜谭,朝廷现在财政紧张,军费都捉襟见肘,哪来的余钱来免学费?
朱琳泽能在竹堑的中小学堂做到免除学费,那是因为竹堑的人口很少,所要免除的费用并不多。
再者竹堑是一张白纸,他的很多想法都能在竹堑实验并付诸实践。而在大陆这块土地上,数千年来的身上背负的包袱太过沉重了,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他每向前走一步,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但是在南直隶、浙江这两个大明朝人口稠密的之地,哪个州府的人数领出来不是上百万号人?这么大的人口基数,按照当世金字塔形的人口结构,学龄儿童的人口数量肯定多的吓人。所需的学费足以让朝廷财政破产。
同时期的荷兰人倒是普及率了教育,但荷兰虽是强国,不过只是个小国寡民的强国而已,国土狭小,人口亦不过三百万。而且同时期的阿姆斯特丹在当世的地位相当于后世之纽约,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
地狭人稀,又有钱,教育普及起来的难度自然就轻松许多。
受制于以上种种因素,设立中小学堂的事情朱琳泽只能暂时搁置,先清丈了田亩,解决了财政问题后再考虑教育问题。
后续在将大学堂的毕业生输送到政府的各个机要部门为官为吏,让百姓看到考入大学堂深造是有盼头的,百姓们自然也就愿意将之女送入中小学堂。
“王爷将大明朝百年国运都交到了属下肩上,属下怎敢马虎。”陆闻达只感觉肩膀上的担子愈发沉重。
“学堂虽然在建,但不代表就不能继续授课传业,当初在竹堑,讲武堂生最早的校舍不过是几间简陋的竹屋,可就是这几间简陋的竹屋,还不是培养出了多为闽王军的营正和两位标统?”朱琳泽对陆闻达说道,“招收来的学生,你可酌情安排,地方不够,先搭几个简易的棚屋先凑合凑合。”
“属下明白。”说着陆闻达拿出一张名刺,“江西奉新宋长庚求见,赣督袁继咸也在江东大营门口等候,宋长庚精通农工,此人不好仕途,王爷若是想兴办大学堂,此人倒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饱学之士。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让属下教授培育吏员尚可,但要是让属下培育农工之才,属下实是无能为力,还需宋长庚这样的专业人才出马。”
<sript><sript>
<sript><sript>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