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蓝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66章 拔乱反正,贞观俗人,木子蓝色,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长安行台的重要事务,都要经过内阁商议决策,盖印才能有效,否则无效。太子若直接发太子令,没有通过内阁,地方不得遵行。
不管是人事任命还是财政钱粮调拔,以及兵马调动等等,都必须要通过内阁。
内阁辅佐太子留守西京长安,制度上来说,行台事务先呈报银台司,银台司抄录一份留底备份,然后转呈东宫詹事府。詹事府呈报太子过目,再转到内阁。
由内阁商议出处置方案后,票拟贴黄,再转呈太子过目批复。
李世民说因为太子还年轻没经验,所以内阁票拟贴黄之后,由东宫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的主官代为批红。
批红后,再发回给内阁转交行台三省六部五监九寺十二卫四府八军等部门执行。
这么弯弯绕绕,实际上就是完全剥夺了承乾原来的军国大权了。
毕竟李世民这一套很有意思,先是让由长安行台三高官官为主组成的内阁票拟贴黄,然后再让东宫的詹事府左右春坊的主官代承乾批红。
实际上,这个过程里,内阁行使的是决策大权,而东宫这边行使的是封驳权,他们可代太子对内阁的决策说行还是不行,行就发下去执行,不行发回重拟,但东宫这边没决策权,只有封驳权。
只是呢,有意思的是,长安行台三高官官,实际上也兼任着东宫的一府二坊的长官,如长安行台尚书令高士廉就兼太子詹事,如今还兼雍州牧。
侍中兼左春坊左庶子,中书令兼右春坊右庶子等等。
说白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身兼两职嘛。
现在李世民让高士廉他们左手负责决策,票拟贴黄,右手负责封驳审议,代笔批红。
实际上整个行台的大权,都归这些元老们了,承乾就成了一个人形图章。
最后在高士廉他们商议好的决策公文上,盖上自己的印章就行了,甚至这个盖印的事情都不需要他亲自动手,东宫有专门掌管太子印玺的人。
李世民是有多失望,才会在原本特意给太子加了那么大权柄的情况下,突然又一下子把承乾的留守大权几乎都削夺了。
“那还要我这个太子在这里留守什么?还权知什么军国事务?直接把我召回洛阳去不就好了?”
承乾愤怒的脸都胀的通红了,他感觉脸火辣辣的疼痛,从没料到皇帝会突然扇他这么重的巴掌,甚至是当着这些人的面狠狠的扇自己。
他难道就不要一点脸面的吗?
太子就不要面子吗?
“长安行台的事务,我们仍然会呈奏殿下,殿下若对老臣等的处置有疑惑或异议,我等可以解释,也可以重新商拟。”高士廉面无表情,事情到这一步,他们这些老臣其实是松了一大口气的。
之前承乾可不会听他们这些人的,尽管他们百般劝谏,可承乾就是一意孤行,结果就是闷出这么大乱子,引来了皇帝的震怒。
可皇帝不在长安,太子也已经成年,他非要一意孤行,他们这些留守老臣难道还能拿绳子把太子捆起来不成?
现在不同了,有了皇帝这敕旨,以后承乾想要为所欲为就不可能了,没有他们这些留守大臣的署名用印,承乾的太子令都出不了长安城,甚至出不了东宫了。
终于拔乱反正了。
承乾愤怒的把手里的敕旨扔在了地上,扭头转身就离去了,对他而言,再留在这里便只剩下羞辱了。
于志宁从地上捡起那道敕旨,用手轻轻拂拭,高兴的道,“啊,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不要高兴的太早,诸公还是赶紧商议一下,要如何把殿下之前留下的烂摊子尽快收拾好,把坏影响降到最低吧。”高士廉并没有半点高兴的感觉,承乾走到今天这步,他是很痛心的。
甚至觉得自己失职,有很大责任。
杜正伦则提醒大家,“就怕太子殿下未必肯老实,这位如今可是出了名的能折腾。”
“有这道圣人敕旨在,殿下再能折腾也不怕了,以后行台大事他都插不上手了。”萧瑀依然板着脸道。
但愿吧,在众的多数人心中想道。
这位太子可不是以前的那位圣德太子了,如今的李承乾,已经放荡不羁甚至是有几分桀骜不驯了。
连秦琅现在都不想搭理这位太子爷,可知道他现在有多难搞了。
“诸位,我等深受皇恩,得圣人信任,留守长安,辅佐太子,如今我等俱已是失职,现在只能尽量将功赎罪,还望大家都能用些心。”
高士廉无奈说道,他也知道长安留守的诸臣虽多是元老大臣,但这些人一个个都是靠边站的老家伙了,都只想着过安稳生活好好养老,并不怎么愿意插手到那些麻烦事中去。
尤其是留守的大臣里,也还有一些是支持魏王或吴王的,他们的心可并不会真的跟着太子一起使,甚至巴不得能看到太子点乐子。
之前承乾搞的那么一团糟,其实就有萧瑀、杨恭仁等一些人有意纵容导致的,他们并没有怎么认真的劝谏。
高士廉也知道长安行台的现状,但也没有办法改变,现在落得这么一个结果,承乾被严厉处罚,无疑是大损东宫威望了。
长安那边的皇帝也许很清楚这边的情况,在没法收拾的情况下,最终下了这么一道敕旨。
这也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只能先暂时夺了太子的权柄,让他好好的消停一下,否则继续这么折腾下去,还不知道要闹出多少更大的乱子来。
“我们加紧收拾这烂摊子吧,该还俗的令其还俗,该退还的募捐也要退回,在建的佛寺道观等还得拆,能用的就用,不能用的损失只能我们承担了。”
萧瑀似乎并不想过多的谈论这些,他转移话题。
“侯君集又来催钱粮了,吐谷浑那边的局势,看来并没好转,弑兄的尊王慕容承并不想来长安请罪归降,他如今勾结吐蕃人,还在对慕容顺的妻儿追杀。他侯君集的调停没有效果,甚至还将面临着慕容承的围攻,侯君集要动手,需要更多的钱粮支持,陇右河西支撑不了,还需要从关中支援,这事大家怎么看?”
高士廉摇头,“这事现在还只是侯君集的一面之辞,这家伙一直就想打仗,想借机立功,所以他的话未必就能全信。我认为,关于吐谷浑的事,还是得听洛阳圣人的决策,圣人说打,那我们长安这边就准备钱粮、民夫甚至是兵马增援,若是圣人说不打,那我们不用理会侯君集的乱叫!”
杨恭仁捋着花白胡子问,“那如果那慕容承真的袭击我大唐城池,抢夺慕容顺的妻儿呢,难道我们就坐视不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