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蓝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30章 秦家将种,贞观俗人,木子蓝色,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比如说第一届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人,来济来恒和上官仪,来济之前就做到了右仆射,来恒也做到了太子少詹事封南阳县侯,上官仪现在也还是翰林院大学士,号称内相呢。
其它如裴行俭,被贬前已经做到了吏部尚书。
而还有许多曾得到秦琅栽培或提携的,又甚至是联姻有亲的,太多太多。
许敬宗是秦琅的儿女亲家,李义府那是秦家幕僚出身,马周的儿子也做到吏部侍郎,就更别说了秦琅好友之子也是他的学生。
虽说其实能做到五品以上官,穿上绯袍的,其实谁的关系都不简单,谁背后都有一张人脉网。
但毕竟大家的网上,好多人都与秦家关系很亲。
皇帝如果真要对秦家追究到底,那就不免要影响到他们了。
先前长孙无忌等被清洗,牵连到了多少人,本家同族被清洗不说,姻亲、门生、故旧也被牵连贬谪许多。
比如说凉州长史赵持满,是长孙诠的外甥,这人勇猛无双,而且口碑极好,京师中不论贵贱那都爱幕之。在长孙无忌被清算后,最后赵持满也被诬陷谋反,下狱后处死,因为赵持满,又牵连了许多人。
比如他的好友王方翼,本是许王李治王妃的堂兄,是大同安长公主的庶孙,结果也还是牵连进去,被夺职。
这种政治斗争的大案,一旦定罪,牵连到的人就太多了。
许多人都惶恐不安。
斗来斗去,真的把许多人斗怕了。
皇帝李胤目光一遍遍扫过大臣们,将百官众态尽收眼底。
其实皇帝也不能逆势而行,李胤这十几年来其实都是在借势而为。
看到众官的神态表情,李胤虽心中越发不满,却也知道适可而止了。
“魏国公何在?”
皇帝突然朗声道。
“臣在!”
殿中,一个身形魁梧高大的官员应声。
魏国公秦俊,秦琅庶长子,推恩袭爵魏国公、世封武安州刺史。
秦琅虽然归隐吕宋多年,但秦家的子女们也都会分批送来洛阳读书,其实也是充当人质。秦俊以前也是在洛阳读书还做过侍卫的,嫡长子秦俞之前也在洛阳读书并当过侍卫,现在年幼的二十一郎,秦琅嫡次子秦伦这几年都一直在洛阳读书。
秦俊这次是代表秦琅前来朝集,准备参加开元十五年正旦大朝会的。
皇帝瞧了瞧秦俊,三十二岁的秦俊,长的高大魁梧,十分俊朗,皮肤古铜,浓眉大眼,倒真跟印象里的那位秦太师年轻时极像。
听说秦俊这些年跟着秦琅身边,学治政学打仗,也是文武皆允。
百官也都望向这个年轻人,好多人甚至都开始为秦俊默哀,以为皇帝要先对他下手了。
不过秦俊却昂首挺胸站在殿中,脸上没有丝毫的畏惧之色,这位不久前即将离开吕宋来洛时,还曾对秦琅说过干脆举兵造反的话,所以这位确实对皇权对皇帝没什么畏惧之心。
吕宋只知秦琅只知秦家,皇帝和皇威在那边确实没太大影响力,而秦琅偏偏属于一个异类,并不会刻意的去强化什么吕宋王的威严、架子这些,跟秦琅身边呆久了,让秦俊也渐渐没了那种对上位者的敬畏之心。
李胤看着秦俊,打量许久。
李胤其实也只是比秦俊年长十岁而已。
他该叫自己陛下,或姑父还是舅父?
秦琅后继有人啊,李胤觉得秦俊比他的那些个皇子们强多了。
这份从容,让人惊叹。
“朕要改封你为齐国公,授世封松州都督,你的魏国公爵位和世封武安州刺史,朕特旨授封给你的嫡次子,如何?”
此话一出,满殿又是意外。
刚才大家还觉得这年轻人估计一会就要被拖出去处决或是直接关押入天牢,谁知道,居然是这?
皇帝不是要对秦家下死手了吗,怎么却突然又要把从秦琼嫡长子秦珣那里收回的世封松州都督和齐国公爵位,又转授给秦琅的儿子呢?
而且秦俊原本承袭秦琅的魏国公爵,也没收回,而是令其嫡次子承袭。
这是什么操作?
啥意思?
不搞秦琅了?
真的只是搞秦珣兄弟几个?
“朕再授你光禄卿,加银青光禄大夫。”
秦俊也愣在那里,谢恩都忘记了。
李胤轻声笑了笑,然后对满殿众臣道,“朕从来不会忘记太师对大唐的功绩,不会忘记太师对朕的教导和拥护,有过当罚,有功则赏。”
“臣秦俊谢陛下恩!”
秦俊也终于向皇帝谢恩。
见到这一幕,刚才还忧心忡忡的许多殿上王公大臣们,也都齐齐松了口气。
皇帝也很满意的看着这个效果。
朝会终于结束。
走出大殿的文武百官们,都不由的长呼吸了一口气,今天这大朝会可真是开的惊心动魄,好些人甚至身上都出了一身的汗,把后背都湿透了。
谁又能想到这大起大落,峰回路转的呢。
秦俊走出大殿,许多官员向他道贺。
今日对秦家来说,也确实更加惊险,好在虽然秦贵妃姐妹被废为庶人,秦珣兄弟几个削爵夺封,除籍为名,但最终并没有火烧到秦琅身上,而且秦琼传下的爵位和世封,也都特旨授给了秦俊。
只要这松州府世封还在秦俊身上,那么其实秦珣几兄弟被夺的什么爵位世封啥的都没什么了,毕竟他们的爵封其实都是跟松州捆绑的。
秦俊强打起笑脸,对这些叔伯长辈们还礼。
心里,却对那位金殿上的皇帝,越发不屑了,昏君二字已经被他深深的烙在了李胤的脸上。
<sript><sript>
<sript><sript>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