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杨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60章 朱可夫见到别列科夫,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重生的杨桃,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看到尸体的那一刹那,梦醒了。
“真是一个奇怪的梦!”
户外还是一片漆黑,朱可夫努力挣扎着,不希望忘却梦里的事,梦的细节她还是无可挽救的忘却了,而那种胜利的喜悦感却久久不能平息,哪怕那是梦。
朱可夫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他不信神,唯有此事,他相信自己梦里的就是胜利的吉祥预兆。
别列科夫?火箭炮?新式步枪?
“我为什么会梦到这些,难道,别列科夫是胜利的关键?他真是个仅有三十岁的年轻人!一位最为年轻的中将。”
天终于亮了,苏醒后的朱可夫还在想着夜晚惊喜的怪梦。
不做这个梦还好,就是梦里的事也太奇怪了。
“今天,该怎样面对别列科夫?这个家伙还能用火箭炮把柏林夷为平地?要是早点把那个人炸死,战争也就戛然而止了吧?”
斯大林的忠告在朱可夫的脑海里不停回响。
1942年的冬季作战将永远的决定苏联的命运,客观上也将决定世界战争的走向。
朱可夫是身经百战了,他对战局有着非常乐观的看法。整个战争,苏联必将取得最终胜利,作为苏联现阶段有着最高军事实权的将领,朱可夫认为苏军的1942年冬季攻势必将取得全面胜利。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德军都将遭遇毁灭性打击!
朱可夫非常确信这必然发生,待到1943年春季,南方苏军很有可能不但夺回了1942年夏季失去的巴尔文科沃防线,北方的苏军还解放了斯摩棱斯克。
苏军有能力实现这一切吗?当然可以!
十月五日清早,朱可夫换上军装,更是佩戴所有的勋章,意气风发的坐上接他的专车。
他怀揣一个公文包,这里面就是关于北方作战的战役规划。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就是昨夜,卧榻之上的朱可夫萌生了更大胆的想法。
就好像一个罗马角斗士对战一只老虎,为什么角斗士一定要用刀剑对抗老虎的尖牙和两支爪子呢?他完全可以用一些手段,绕过老虎的爪子,直接戳破老虎的心脏或是肚腩,这便迅速胜利了。
由于想法非常突然,朱可夫已经没时间再写一份文件。好在新的想法是在原定计划上的勇敢扩大,要应对规模扩大版的计划,军队的部署也要做出相应调整。
趁着自己还没有忘掉想到的细节,他决意今天下午的会议,必须让斯大林支持自己的大胆计划。
但是在那之前,朱可夫会见到令人惊奇的别列科夫中将。
一介中将也能参与到统帅部的高级秘密会议?这在其他时间是不可想象的。考虑到昨天斯大林把别列科夫比作沙俄的外籍元帅德托利,也许会议上此人会有惊人言论?
当然,朱可夫更好奇的就是别列科夫本人,不管怎么说他觉得自己有必要谢谢这位“为了国际苏维埃事业加入苏联”的外国人的国际主义精神,于私,就是感谢他率部血战德军最强援军,促成苏军惨胜解放勒热夫。
一切没有让朱可夫失望。
大克里姆林宫内的一个小宴会厅,朱可夫终于见到了传奇将军别列科夫,也就是中国人杨明志。
不得不说,杨明志独特的扁平五官与黄色的皮肤,在其他苏联人中非常显眼。他的这种长相亦是完全不同于蒙古人,朱可夫曾在远东指挥作战,见到过太多的蒙古人雅库特人,亦是见到过许多中国人。
普通的俄罗斯人不易仅从长相分清中国人与蒙古人的差别,但朱可夫可以。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轻人,不仅仅是其长相,也是其在朱可夫见过的中国人中罕有的身高。最特殊之处,还是在于年轻将军胸口处排列的勋章。
优秀的将领可以获得许多勋章,尤其是苏联,当局设立了名目繁多的勋章、纪念章,俨然就是把沙俄的勋章文化发扬光大。
1942年的朱可夫,他已经获得许多荣誉,今天配搭的勋章都快组成一幅胸甲了。
不远处站着的别列科夫,此人比自己固然逊色一些,然定睛一看,朱可夫特别关注到那人胸口的两颗硕大金色五角星。
“那个男人,他不但是苏联英雄称号获得者,还拥有两枚金星勋章?!”
为此,朱可夫无法不惊奇,缓过神来,他也意识到斯大林对这个年轻人的外国人是何等的宠爱。
根据1936年颁发的《关于苏联英雄称号的条例》规定,一人仅能获得一次“苏联英雄”称号。获得称号的同时发放一枚金星勋章,若再次立下大功,办法第二枚金星勋章。
1942年的朱可夫,他是“苏联英雄”称号获得者,却只有一枚金星勋章。
在那个位面,朱可夫一生获得多达61枚勋章,其中金星勋章有四枚。他首次获得这个是在1938年,第二枚则是指挥完成了对白俄罗斯全境解放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后。
其实对于朱可夫这样的高级将领,一枚胜利勋章才是苏联给予的最高荣誉。
朱可夫从铁木辛哥和图皮科夫那里得知了关于别列科夫更详尽的逸闻资料。那人的确是从基层爬上来的高级将领,他能做到中将,不是其研发了多少种新式兵器,完全在于此人实质性挽救了苏联的游击运动。
游击运动能发展到怎样的程度?莫过于以一群“散兵游勇”发动一场战略战役。
可惜,别列科夫不是俄罗斯人或是乌克兰人,否则,站在这里的就是大将别列科夫,担任的职位恐怕也是某个方面军的司令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