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杨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57章 新西伯利亚的召唤,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重生的杨桃,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原本的历史进程,苏联当在1943年在新西伯利亚市建立分院,接着又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兹克、秋明等地建立研究机构,合计多达76个研究所。
本位面,这里历史进程被提前了整整一年。
科学家们一番扯皮最终得到了斯大林本人的仲裁,拿起钢笔,直接写下科学院总院的战时地址就放在新西伯利亚市。
如此,科学院增加了一个西伯利亚分院,该分院在1942年春季开始兴建,大批科学专家自夏季宜居那里工作。条件虽比较简陋,战争的压力荡然无存。众多的研究员完全不必担心战争对自身的潜在威胁,例如永远不必担心敌机轰炸,大家醉心于研究。
对于科学家们,跟战争有关的课题研究放在首位。他们研发新型炸药以增强苏军武器武力。研发新的装备,试图在军事科技上超过德军。
苏联当局早在二十年代就对火箭炮产生浓厚兴趣,如今的喀秋莎等多种火箭炮,能短时间内给予敌人恐怖打击,奈何它必须解决一个问题——短腿。
绰号是“飞鱼”的由不为人知的“普里皮亚季武器设计局”研发完毕并投入实战,他的情报一出,立即令苏联科学院产生浓厚兴趣。
既然里固施科夫和波波夫这两个神秘人了解全套制作流程,他们理应得到崇高的荣誉。
科学院有着自己的节操,他们认为哪些人对苏联的科学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给予其荣誉会员的身份,委员会有着自己的权力。当然,科学院的想法和斯大林为首的最高苏维埃态度出奇的一致。
毕竟射程达到四十公里,那可是大口径舰炮的射程啊!现在已经失守的塞瓦斯托波尔的十座海岸炮台,它们疯狂炮击三十余公里外的德军,几乎是德军战役初期推进磨蹭的直接原因。最后德军也是用同样的模式,制造其需要一千五百人才能伺候的了的多拉列车炮,以超远距离的炮轰将炮台炸毁。
无论用怎样的投送方式,将炮弹送到四十公里外敌人的头顶,那就是大赢家。
杨明志感受到了新西伯利亚的召唤,搞不好那里就是自己未来的归宿。但那里距离战场实在太远了!
虽然能够远离战争是一件好事,可是许诺呢?杨明志觉得,自己若是被斯大林拆迁到西伯利亚地区,搞不好会一辈子待在那儿。
西伯利亚是流放犯人的苦寒之地,无论她在战争时期战略价值多么重要,一种难以明说的郁闷感,他真的很不悦。
可他又不能有任何的怀疑,身在苏联,个人的自由本就相对有限,自己又是军人,听命于最高军事指挥斯大林,更是义务。
在大名单上,最重要的就是这些科学工作者,其次则是三位军官。
拉夫连季、叶甫根尼和巴尔岑,三位都得到了升迁命令。
这一方面和杨明志估计的真的一模一样,他们三位的军衔被直接提拔成了上校,并担任新组建步兵师的师长。
苏联在东线的作战兵力,最萎靡的时候也有五百三十万人。苏军打仗总是损失很大,奈何该国人口庞大,还征召了百万作战女兵。当大反攻时苏军反攻到国境线,这时候的兵力轻易突破了六百万大观。
整个四年的卫国战争,苏军累计征召兵力高达两千万,无论战争胜利,官兵是死是活,都有两千万人在大战期间服役。士兵众多,需要的军官更多。师长一级的高级军官的需求量一样很大。
所以很多军衔低的军官,因为战功往往火线提拔。他们牺牲了,新的下级军官再度被提拔。只可惜,这类军官多数缺乏指挥大型部队的经验,客观上也是几乎每次作战,苏军伤亡就搞不下的客观原因。
那么有着充分的指挥较大人数军队的军官,他们的价值不言而喻。
再怎么说,在列奇察守城战时,拉夫连季和叶甫根尼合力指挥了游击共和国的几乎所有主力部队,兵力一度达到一万两千人。这是什么概念?当今的苏军,几乎没有编制整齐的步兵师,一个个步兵师或有着响亮番号,奈何不得不把后勤兵当做一线战斗步兵来用,兵力能有七千人情况就是极好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拉夫连季和叶甫根尼有着指挥一个军的能力。
至于巴尔岑,杨明志当然一直不看好这家伙指挥大型部队的能力。他学到了许多优秀的技能,在科夫帕克奔袭战时提供了许多妙计。可是他也有许多劣迹,弄得部队伤亡很大。
杨明志显然是把标准提得太高了!
本时空的苏军步兵师,各个师长有什么特别的战术吗?几乎没有!他们的战术其实就一个,接到进攻命令,那就疯狂进攻,即便是奔赴敌人的炮兵机枪火力网,最终落得伤亡一半的代价也再错不惜。相比而言,巴尔岑这种人都算得上是战术大师了!
听得大林大尉宣读的升迁命令,身经百战的三位新晋师长,他们根本没有里固施科夫那般狂喜。
原因实在太简单了!
担任师长,势必就将带领一万人投入作战,自己也将听从新的领导指挥。
拉夫连季和叶甫根尼,他们听得命令,首先不是兴奋,而是先眼神复杂的看着杨明志。大家都清楚,别列科夫将军如今离开了63集团军,指挥实权交付给耶夫洛夫少将,那么他自己已经完全丧失军权,其归宿很可能是去搞武器研发。
仅就战友情,拉夫连季和叶甫根尼,两位对于杨明志的感情极度真挚,彼此间恍若亲兄弟。从1940年底开始,就是他的部下,从一开始的质疑到后来的信任,整整两年的生死与共,无数次的共赴激战,如今真的要离开了?!
他们没有看到将军的面色有何变化,也许将军内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吧。
抛去这些感情角度的想法,担任师长,势必要带领新的兄弟去第一线奋战。
仅有战斗经验,他们三位真是经验丰富啊!毕竟德军第100军现在就是德军第9集团军的作战部队,他们和西方面军正面作战,在八月下旬的鏖战中打得难解难分。
三位新晋师长一点都不怵这个讨厌的第100军,那几万人根本就是巷战白痴,其战斗力几乎就是建立在充分的炮弹储备上,没了炮兵的几万人战斗力一塌糊涂。
但他们三人蔑视敌人,对自己的未来难免很是担忧。列奇察保卫战的巷战,第100军伤亡很大,能给予敌人重大伤亡,那是因为游击共和国出动了几乎所有的老兵。大部分苏军士兵身经百战,那场战役可谓是精英对新兵,事到如今,游击共和国的精英部队伤亡巨大,在法国养尊处优半年的第100军,经过列奇察的激战以及勒热夫和维亚济马失败的进攻,基层士兵理应变得机智。
反观自己的未来,手头上恐怕是一群突进训练区区三个星期的动员兵,搞不好其中还充斥着大量的雅库特人、哈萨克人等等。
他们几乎不用想,就知道未来自己的生涯必定是九死一生,而且是要以新兵对德军的老兵,战场的变数更大。
可大家是军人,更是被斯大林点了名的军人。即便是付出生命,也要保卫联盟。没有人忘得下在白俄罗斯的所见所闻,尤其是看到的那些人万人坑,巴尔岑巴恨不得有更多为同胞报仇雪恨的机会。
他们并不兴奋,心中只有本分,还有和老长官离别的那种惆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