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崇祯的北失南补
文盲写小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63章 崇祯的北失南补,大明:距离亡国还有七天,文盲写小说,海棠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为了打好陕西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崇祯做了一个十分复杂且大胆的计划。</p>
他先是让李性忠和刘肇基制定出兵计划,准备北上草原打蒙古人。</p>
打仗需要粮草,所以他又命户部、兵部给边军筹备出征所需的粮草。</p>
(士兵打仗需要吃双粮,举个例子平时每天吃一斤半粮食,战时要吃三斤,否则体力跟不上。)</p>
周奎凭借自己的本事,不出意外地承接了一部分运粮任务。</p>
在周奎拿到兵部和户部的官凭路引后,崇祯从内帑掏钱,让周奎多买了六十万石粮食。</p>
在其他人眼里看来,这些粮食都是军粮。</p>
要运往边关给边军吃。</p>
其实这些粮食都是要调往关中平抑粮价的粮食,只不过披上了军粮的外衣。</p>
崇祯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掩人耳目。</p>
尤其是那些反对货币改制的人!</p>
消息一旦被他们得知,陕西的士绅和商人也会得到信息,从而改变策略让崇祯无法割韭菜。</p>
崇祯货币改制的目的有两个。</p>
短期目的是割韭菜。</p>
长远目的与税收相关。</p>
他不能容忍别人打乱自己的计划!</p>
而且。</p>
这些粮草大部分都是购自福建,通过郑芝龙的海船运到了天津。</p>
从福建购粮这种舍近求远行为是福建商战的一部分!</p>
也就是说。</p>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p>
如果崇祯购买的六十万石粮草能稳定住陕西的粮价,崇祯就让李性忠、刘肇基按照计划征讨西土默特部。</p>
如果无法稳定住陕西的粮价,他就下令暂缓出征西土默特部,把出征的粮草全部投入陕西市场,将当地的粮价砸到最低!</p>
他不怕赔钱。</p>
就算亏百万两银子又如何?</p>
只要王之心认真开矿,长则两三个月,短则一两个月就能挣回来。</p>
这是大明朝的北失南补战略!</p>
(北失南是金宣宗完颜珣的策略,当时金朝在蒙古人的攻势下丢城失地。为了弥补损失转移矛盾,金宣宗决定攻打南宋这个软柿子,可惜他们遇到了南宋名将孟珙...)</p>
“回陛下,”周奎神秘地说道:“朝廷让臣运送的二十万石军粮已经全部运抵朔州,陛下所需的六十万石粮食中的八成已经运到了偏关镇,剩下的两成预计十天后可以到达山西平阳府(今临汾)。”</p>
“好,”崇祯心里有了底气。</p>
粮食是割陕西士绅、商人韭菜的关键,不容有失。</p>
“朕会派人去接手这些粮食,国丈的人一定要配合好。”崇祯嘱咐。</p>
“陛下放心,老臣毫无怨言!”</p>
周奎能有什么怨言?能赚钱就行!</p>
崇祯为了掩人耳目,在运输这批粮食时故意绕了远路,周奎因此多挣了不少钱!</p>
他巴不得崇祯再绕一圈!</p>
正月十二,锦衣卫千户王忠带着几十个锦衣卫从北京出发。</p>
他们离京后兵分两路。</p>
一路去往山西,调动储存在平阳府和朔州的粮食。</p>
另一路直奔陕西西安府,准备割韭菜!</p>
锦衣卫出发后不久,几个不起眼的人也从京师出发去往陕西。</p>
他们是朝中大臣的家仆,这些人传达着同样一个消息:朝廷近期没有向关中调粮的计划。</p>
正月二十七午后,锦衣卫千户王忠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西安城外。</p>
他骑在马背上,望着高耸的城墙伸了个懒腰。</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